飲食健康

妙齡女車禍後腳痛1個月 小腿撕裂傷誤當拉傷

小腿肌肉撕裂傷非單純拉傷,若處理不當,卻可能成為影響日常行走的慢性困擾;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文/林瑋德

33歲的小芸(化名)1個月前因機車車禍撞擊,造成左腳小腿與腳踝拉傷。雖然X光顯示沒有骨折,但1個月過去,依然無法正常行走,甚至小腿仍腫脹、瘀青沒退。經檢查後顯示,她的小腿「肌肉撕裂」,不是單純的拉傷。

在醫學上,小腿這類撕裂傷有時會被歸類為「Tennis leg」,特指腓腸肌內側頭與比目魚肌交界處的肌肉斷裂,常見於突發性的爆發性出力或跌倒時。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病人像小芸一樣,雖痛但是硬撐走路,覺得「休息幾天就好」。但實際上,撕裂的肌肉若持續負重,反而會延長癒合期,甚至導致血腫擴大、再撕裂、慢性疼痛。所以,我們建議小芸短期使用枴杖,避免左腳負重走路,可考慮高能雷射或INDIBA電療作為物理治療輔助,協助深層組織修復與水腫控制,但臨牀效果仍需依個案反應調整,且需搭配正確負重管理與復健訓練。

根據部分的研究顯示,小腿撕裂傷早期如果「走得太急、沒控制負重」,反而會讓傷勢反覆惡化。有醫師提出6階段的復健計畫,從「先控制痛」開始,到最後恢復跑步和方向轉移動作,逐步幫助患者重建肌肉功能。

3狀況需用枴杖 助肌肉修復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用枴杖。但以下這3種情況,一定不能硬撐。使用枴杖可幫助肌肉修復,不是讓你變虛弱。

●腿部腫脹明顯而且有瘀青。

●無法單腳站立或蹬。

●超音波或核磁共振顯示重度撕裂或是血腫明顯。

醫師指出,3狀況一定要用枴杖,可助肌肉傷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復健分6階段 防二次傷害

小腿撕裂的復健不能太急,建議分成幾個階段:

●疼痛控制期:使用枴杖、冰敷、物理治療,只進行被動活動與微小角度伸展。

●肌力喚醒期:開始單腳站立訓練、微墊腳尖、坐姿提踵

●主動控制期:單腳平衡訓練、前後轉移重心,搭配壓力套輔助。這階段最容易因為太急而二次撕裂。

●彈性訓練期:微微跳繩、前後小跨步等低衝擊運動。

●跑步準備期:模擬跑步動作、改善膝與踝的協調、開始加入蹲舉等重量訓練。

●重回場訓練期:加速跑、切換方向、衝刺訓練,並加強核心穩定。

常見治療方式

●物理治療:高能雷射、INDIBA電療、超音波治療都能促進組織修復。

●注射治療:嚴重撕裂可考慮增生治療或PRP(富血小板血漿)注射,利用自體生長因子加速癒合。

●藥物治療:急性期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但不建議長期依賴。

常見3迷思一次看

錯誤1:不太痛多就不管它

正解:深層肌肉撕裂有時候會在一週後才出現明顯腫脹瘀青,初期症狀輕微可能會被忽視。

錯誤2:只冰敷不復健

正解:急性期處理後,缺乏後續修復治療會導致內部傷口修復不良。

錯誤3:沒鍛鍊肌力

正解:研究顯示,未完整進行復健的人,有極高的機率在半年內再次拉傷同一部位。

影像檢查不可少

超音波檢查可清楚看到撕裂位置與血腫範圍,適合追蹤癒合進度,而核磁共振檢查則適用於複雜傷害,能觀察肌腱附著點受損程度。

建議追蹤時間:第1週觀察是否惡化、第4-5 週檢查肌力與步態、第7-8週評估回運動場的準備度。

若依循正確治療流程與分階段訓練,多數患者在6~8週可顯著改善腫脹與疼痛,逐步恢復步態功能,但完全恢復仍需視個人修復能力與原始撕裂嚴重度而定。如果過於輕忽、不控制活動及適當復健,往往會演變為長期持續跛行、深層的瘢痕形成與長期慢性疼痛。

小腿撕裂雖然不是致命傷,但若處理不當,卻可能成為影響日常行走的慢性困擾。透過早期診斷、正確治療與分階段復健,能有效提升預後,並避免長期後遺症。(作者為維德骨科診所醫師,板橋生生優動兼任醫師)




標題:妙齡女車禍後腳痛1個月 小腿撕裂傷誤當拉傷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