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翁履中今在臉書表示,據目前公布的美國與歐盟的協議概要,美國對歐盟大部分輸美產品徵收15%關稅,包括葡萄酒、汽車、藥品、部分半導體;作為回應,歐盟承諾將採購高達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包括天然氣、石油與核燃料),並在既有水準上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並大規模購買美國軍事裝備。
但翁履中認為,美國對歐盟15%的稅率不是談出來的底線,而是川普政府早已認定的公平基準,是川普定義的「基礎互惠關稅」,貿易學家普遍認為,相較於更高的不確定性,企業反而願意接受這個「穩定但偏高」的新起點。
翁履中分析,川普的歐盟關稅協議背後,有幾個必須注意的訊號。第一,15%成為川普對世界開出的底價,不論國家大小、貿易額高低,這個數字可能成為廣泛適用的基準。全球主要經濟體如歐盟、日本都以15%為起點,僅最早達成協議的英國是10%,其他國家能爭取最好的數字就是15%;第二,企業界當然不會喜歡這樣的稅率。但更不喜歡的是「變來變去」。大多數企業寧可面對穩定的15%,也不願面對更低但高度不可預測的政策;第三,川普政策透明度極低,幾乎沒有完整文件公布,因此不管談判內容如何都要謹慎處理,美國官方的宣告才是最後版本。
翁履中表示,川普認為美國是世界產業鏈上遊技術的主要來源,半導體、軍工、AI與製藥等核心技術平台幾乎都由美國掌控,國防上也是美國提供安全保障,包括歐洲的北約承諾、對亞洲盟邦的軍事部署,這些都讓其他國家得以節省軍事開支,專注經濟發展,因此合理的補償就是讓所有國家繳交「經濟公平稅」,這個思維邏輯當然很有問題,但川普重視的是讓美國人相信他能讓美國不再喫虧。
至於台灣該如何應對,翁履中也重申,台灣不應也不能再用盟友來理解美國對台政策,因為川普與其團隊的行動邏輯只有交易,沒有情感。「在川普對各國關稅即將揭曉之際,台灣最務實的思考方式,就是認清,『少輸就是贏』」。
翁履中表示,在川普設定的新規則下,沒有人能完全不受傷。台灣的目標,不該幻想能「避免所有風險」,而應該要「爭取風險可控」。比起思考關稅數字,不如思考如何爭取在特定台灣具有優勢的產業中,透過企業經由他們在美國的客戶去影響美國政府的舉措,例如將台灣關鍵產業納入「豁免清單」等,爭取以合作來降低衝擊!
- 關稅
- 川普
- 歐盟
- 對等關稅
- 台美關稅
- 關稅談判
- 台灣關稅
- 台灣
- 鄭麗君
標題:關稅15%是最新底價?旅美學者曝台灣目標「少輸就是贏」關鍵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