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後容易出現口乾、咽乾、皮膚乾裂等「秋燥」症狀,此時可喫蜂蜜來潤肺;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9月7日即將迎來秋季第3個節氣 「白露」,象徵孟秋結束、仲秋登場。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氣溫變化明顯,晝夜溫差更是一年中最大的時候。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羅可雯在發文提醒,白露是養生關鍵期,「白露養好生,秋冬不看醫生」,若能在此時調養得當,不僅能遠離秋燥,還能為冬天儲備健康。多喫黑芝麻、核桃、杏仁、蜂蜜、銀耳等潤肺食材,或選擇麥冬、沙參、西洋參、百合等藥食同源食材滋補。
白露養生4大重點
1. 飲食養肺潤燥:白露後容易出現口乾、咽乾、皮膚乾裂等「秋燥」症狀,中醫提倡「秋冬養陰」。建議多喫黑芝麻、核桃、杏仁、蜂蜜、銀耳等潤肺食材,或選擇麥冬、沙參、西洋參、百合等藥食同源食材,幫助滋陰潤肺。
請繼續往下閱讀...
2. 早晚適時添衣:「白露勿露身」,一到白露節氣後切勿再赤膊露體,以免受寒。尤其早晚氣溫驟降,記得添加外套或蓋被,避免感冒或誘發心血管疾病。
3. 注意腹部保暖:秋季腸胃特別脆弱,冰涼瓜果要少喫,避免空腹食用,以免助濕損傷脾陽,引發腹瀉、頭暈、乏力。
4. 白露泡腳養腎補氣:不少人會在白露後出現手腳冰冷、乏力的狀況。羅可雯建議養成泡腳習慣,搭配艾草、生薑、花椒等藥材,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睡前泡腳更有助睡眠與免疫力提升。
「秋冬養陰」可以多喫杏仁來食補;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穴位按摩+2藥膳1泡腳方
羅可雯建議,白露時節也可透過穴位保健,例如 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可改善鼻塞;合谷穴、列缺穴、曲池穴則有助提升肺氣。此外,中醫也推薦幾款簡單藥膳:
●雪梨川貝豬骨湯:清潤肺部,止咳效果佳。雪梨1顆、川貝母15克、紅棗10枚(去籽)、枸杞20克、豬大骨300克、生薑5片、熱水1000毫升。川燙豬骨後與其他食材同燉1小時。
●百合沙參杏仁粥:滋陰潤肺,緩解秋燥咳嗽。百合20克、北沙參20克、杏仁10克、粳米100克。先煎沙參與百合取汁,再加米與杏仁煮成稀粥。
●薑桂紅花泡腳方:促進血液循環,保暖驅寒。生薑10克、桂枝10克、紅花5克,打碎布包後放入泡腳水中。建議水溫42~45℃,泡至身體微熱為宜。泡腳同時搓揉耳朵與腰部,效果更佳。
羅可雯提醒,白露後氣溫冷熱變化劇烈,也是過敏、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建議隨時留意身體狀況,調整飲食與作息,才能真正做到「順時而養」。
。
。
標題:白露將至「4大養生法」 杏仁、蜂蜜5食物滋陰潤肺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