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每支球隊都要擁有一座容量至少5000人球館,跟地方政府合作,合格球館+主場營銷+商業機制永遠是職業籃球最重要基石和最接地氣能量。
第二、2024年島田慎二確定B聯盟改革計畫,2026-27年球季開始不再以戰績做為升降級考核,每支球隊都需要完成至少5000人主場(必須設有貴賓席+包廂),場均4000名觀眾以上,總體營銷收入達標,才能待在「B超級聯盟」。

B聯盟B1、B2、B3三級一共54支球隊,島田慎二以聯盟總體營銷、目標、定位為重,2026年起採取商業+市場+機制+營收做為總體考評,取消已經實施九年戰績球隊升降級制。
島田慎二經營理念和機制規範高度商業化,重視市場+效率+競爭+未來性,目標明確快狠準,但決策近乎獨裁。
從聯盟總體發展和效率、目標設定、執行力去看,日本職籃正在突破過去九年老派結構機制,市場在擴大,商業模式在深耕,影響力已經成為亞洲第一職籃市場。
有超過半數職業球團和企業恐怕很難跟上島田慎二想法和進度,甚至未來幾年會有更多職業球團+企業被市場淘汰。
這就是職業籃球需要走上的道路與現實,市場決定一切,品牌決定大小,商業和營收、做大市場才是職業運動最終王道。島田慎二正在扮演日本職籃「革新升級」關鍵領袖,把日本職籃推上亞籃第一,成為僅次於NBA影響力最大職業籃球聯盟。

最近幾個關心台灣籃球朋友找我聚會聊天,他們都對兩聯盟不能合作或合併感到婉惜,也對台灣職籃產業環境和封閉自私感到失望。
一個球員經紀人告訴我,「台灣職籃並不健康,台灣職棒相對健康許多,產業和市場都更大,職棒球員和球團、產業文化都更專業,職籃幾乎球團老闆、可以做主總管都跨界決策,球員也莫可奈何,台灣兩大職業運動落差還是很明顯。」
一個聯盟裁判跟我聊到,「球團和球員都不喜歡的裁判就吹不下去,那跟你哨音好與不好無關,尺度夠不夠水準無關,台灣職籃就是人治和老闆聯盟,只要老闆看不下去,不喜歡,你就得回家喫自己。」
一個聯盟內部人士說出感慨,「台灣職籃兩個聯盟11支球隊看起來欣欣向榮,大多數球團老闆都很愛籃球,勇於投資,不計盈虧,甚至願意給超出球員身價2-3倍薪水,每個老闆都想要贏、奪冠、掌握聲勢和主導權,這是很棒的發展。
但每個老闆都喜歡或想要自己做主,那就麻煩了,兩個聯盟11個老闆各有自己喜好人脈利益,看起來好像未來無限,實際上根本難以合作,無法齊一心力合體。」

去年和今年夏天兩個聯盟兩度談合作,其實不為盈虧,因為兩聯盟即使合作或合併,該燒的錢不會少,甚至還會燒更兇,台灣職籃市場就這麼大,即使兩聯盟合作也很難破圈,合與不合11支職業球團老闆也沒有真正坐下來一起談過,大家都高來高去,神龍見首不見尾,那能成事。
台灣職籃需要一個像島田慎二這樣有遠見和執行力獨裁者+領導人,不是隨便找個助理或特助去代理談合作合併,這很悲哀,更叫人失望。
- 日本職籃
- 島田慎二
- 商業化
- 台灣職籃
標題:李亦伸專欄/日本職籃主席島田慎二如果在台灣職籃?老早滾蛋!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