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

年輕人瘋瘦瘦筆!醫示警「別濫用」過瘦更可怕 肌少型肥胖釀危機

現代不少人為了外表好看,追求纖瘦的外表而減肥,但除了運動、控制飲食等方法外,還有人會濫用藥物作為減重手段,反而賠上自己的健康。針對近來蔚為討論的瘦瘦筆之一的「猛健樂」(Mounjaro)等藥物,肥胖專科醫師王姿允就警告,近年來許多年輕女性甚至濫用糖尿病藥物作為減重手段,導致副作用與就醫案例上升,更強調「濫用減重藥物,已成國家重大安全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姿允在臉書粉專「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祕笈」中發文提到,日本年輕女性「過瘦」的問題已經跟癌症一樣,變成國家重大健康安全議題。日本的肥胖學會在今年提出一個「正式的新疾病」診斷,叫做 #FUS—「女性低體重/低營養症候群 (Female Underweight/Nutrition Syndrome)」。

而這個診斷的目的,是為了警示過度追求纖瘦現象可能導致的健康問題,包括低體溫、低血壓、低營養素攝取、荷爾蒙失調、骨質疏鬆、肌少症、血脂血糖異常、心血管異常以及精神和全身症狀,以及高全因性死亡率。

王姿允引述2023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數據指出,日本20至40歲女性中,每五人就有一人過瘦,這個比例遠高於1980年代。更令人擔憂的是,她們的平均熱量攝取甚至低於戰後缺糧時期,日本女性已經把「減肥當成生活習慣」,而且走向一個有害健康的極端。

王姿允進一步指出,這反映出心理跟審美的偏差,而非單純食量小。許多年輕女性將BMI20.5是為肥胖,遠低於醫學上對過重肥胖的定義,更可怕的事,有日本小學生已有強烈「想變瘦」的意識。而這個現象是受到文化與社會因素影響。「瘦才是美」的單一審美透過社群媒體、時尚雜誌廣泛傳播,造成減肥低齡化、身體意象扭曲,逐漸成為社會問題。

王姿允表示,更危險的行為,就是近年來許多年輕女性甚至濫用糖尿病藥物作為減重手段,即使本身已屬過瘦,仍追求「更瘦更美」,導致副作用與就醫案例上升。

她也在文中提到,日本節目也深度討論了糖尿病藥物猛健樂「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健康問題。「事實上,體型愈瘦的女性,反而『希望更瘦』的比例愈高,導致她們不斷進行節食或陷入暴食與催吐的惡性循環,不僅損害健康,亦可能引發飲食失調等心理疾病,減重藥物的濫用完全助長了心裡疾病跟飲食失調的惡化。」

王姿允引述了日本肥胖學會理事長的話,「體重輕的人使用(糖尿病藥),容易出現更嚴重的副作用,希望體重低於標準的人不要用藥。」,「學會雖然一直鼓勵,應該減肥的人進行適當減重,但要是這訊息遭到扭曲誤傳,危害民眾健康就會成為社會一大問題。」

她進一步提到,台灣的減重藥物濫用會造成蠟燭兩頭燒的情況,製造大量的「肌少型肥胖症」患者,即使整體BMI下降,但隱藏的體脂率過高(泡芙人)會越來越多。

台灣在2018年的數據顯示是亞洲肌少症第一名,肥胖率亦是亞洲第一名。據2017-2020國民營養調查,台灣女性的體脂率超過30%以上的有八到九成,代表裡面藏有大量「BMI正常或過輕的肌少症肥胖症」患者。

王姿允指出,脆(Threads)上那些體重已正常或過輕還想要更瘦的人,會理直氣壯的說用藥理由是因為「體脂很高」,但不曾想過體脂率高原因不是脂肪多而是因為「肌肉太少」。她直言,再用一個會讓肌肉流失的藥物根本是雪上加霜,體脂率只會越來越高,更不用說停藥後復胖的,可能都是脂肪。

王姿允指出,「肌少症」比起「肥胖症」在已開發國家跟高齡化國家其實有更高的「人均成本」,包括跌倒、失能、長照需求,會造成高齡化跟少子化社會巨大的醫療與經濟負擔。

王姿允表示,每次在門診間看到20至30幾歲的年輕女性學員的骨骼肌肉量,比60至70歲的高齡女性的骨骼肌肉量少了好幾公斤,都感到憂懼,直言「無法想像她們在肌肉本該是巔峰的年齡已比高齡者還不如),我擔心繼續隨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搞不好40幾歲就會骨折或失能。」他也透露自己門診就有30歲出頭的肌少症患者主訴劇烈咳嗽結果肋骨骨折,不需照DEXA也知道是骨質疏鬆。

最後,王姿允在文中擔憂,在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2025年,會不會未來老化相關疾病會全部年輕化到40至50歲開始?「我們老年醫學專科醫師面對的患者會不斷年輕化,其實對國家的長期發展來說,真的是比肥胖症更讓人擔心。」


  • 減肥
  • 肌少症
  • 濫用藥物
  • 瘦瘦筆
  • 猛健樂
  • 王姿允


標題:年輕人瘋瘦瘦筆!醫示警「別濫用」過瘦更可怕 肌少型肥胖釀危機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