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

財經小辭典/「荷蘭病」是什麼?台灣經濟是否已經感染上

台灣半導體產業因全球AI需求蓬勃,外銷訂單及出口佔比持續創新高,國內股市也持續創高,上週五來到26761點;但幾家歡樂幾家愁,傳統產業面臨關稅挑戰,許多中小型傳產都面臨減班休息情況,我國零售、餐飲等內需產業因為高基期、國內消費量能趨緩,難以維持成長動能,陷入成長瓶頸。各界均指,現在跡象都顯示,台灣可能已經染上「一家好、萬家差」的「荷蘭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台灣是否已經進入荷蘭病狀況,仍必須要仔細看待台灣現有產業、匯率及通膨情況,藉此分析台灣是否已經陷入荷蘭病。

什麼是荷蘭病?

荷蘭病(Dutch Disease)是指1959年荷蘭在格羅寧根發現大量天然氣,進入70年代第一石油危機時,大量開採天然氣的荷蘭受到燃料價格高漲賺進大量紅利,並藉由這些收入大量投資社會福利,也連帶導致當時荷蘭盾匯率大幅度升值,短時間內讓荷蘭社會大幅度富裕。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荷蘭物資面臨大量通膨,且大幅勞工薪資大幅調升、愈來愈多人投入天然氣開採行業,排擠到其他製造業的人口需求。

因為荷蘭盾大幅度升值,也進一步影響到荷蘭除了能源以外的製造業難以競爭,從1960年至1978年荷蘭製造業出口佔比從50%下滑至36%,造成大規模失業率從1.1%上升至5.1%,也抑低荷蘭經濟成長率。

《經濟學人》因此定義,荷蘭病是指一個國家過度仰賴天然資源出口,導致其他國內產業遭到排擠,又因為大量出口推升匯率,進一步影響到外來投資及其他產業出口。

因此,據上述描述,要形成荷蘭病須要滿足幾項條件:

1. 產業過度集中在單一產業(農業、能源業、製造業)造成國內產業發展不均,薪資、資源、勞力過度集中

2. 國內貨幣大量升值,不利其他產業出口


台灣是否染荷蘭病:國內產業結構、薪資無龐大落差

據經濟部8月外銷訂單統計,資通信貨品外銷訂單金額為170.6億美元,電子產品248.8億美元,兩者分別年增超過24.7%及35.3%,合計佔我國8月外銷訂單600.2億美元的近7成,可以說是比率相當懸殊。

同時間,基本金屬、塑橡膠製品、化學品等傳產受到關稅影響,仍舊相當慘澹,唯有機械受到國外半導體、AI投資,對於部分高階機械的訂單為減少,維持3%正成長。

而在勞動部10月1日所公布的減班休息統計,更可以看出產業狀況的懸殊。實施事業單位計398家,實施人數8,505人,其中多數6749人、近8成人數是在「金屬機電工業」;與科技貨品較相關的資訊電子工業僅608人,顯示受到關稅影響幅度仍有相當落差。

然而,即便台灣在出口產業方面,確實因為AI熱潮相當集中在科技產業,且這些產業並未受到關稅直接衝擊,但在薪資方面,並沒有形成龐大落差。

據主計總處7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薪資平均數及中位數為57245元、46928元,「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平均數為53511元、43740元。

雖然兩行業薪資均高於「製造業」的平均數及中位數45896元、36773元,但是整體薪資水準仍低於「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等產業。

而在勞動人口方面,我「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合計受僱員工人數為89.8萬人,屬於我國製造業的大宗,但是基本金屬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塑膠製品製造業等傳產的71.2萬人並無龐大落差。

此外,台灣就業主力仍是集中在批發、零售、餐飲等內需產業,合計受僱員工人數218.9萬人,約是整體科技製造業2倍以上。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台灣產業發展不均,與台灣科技貨品及傳統貨品遭遇不同有關。

首先,台灣長期沒辦法加入區域貿易組織,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當組織內會員可以用低關稅或是零關稅進出,台灣傳統貨品受到各國關稅壁壘影響,就會形成競爭落差。

相對而言,科技貨品受到資訊科技協定(ITA),在美國實施對等關稅以前都是免稅進出口,因此形成一定發展優勢。

其次,俄烏戰爭開始之後,俄羅斯低價能源銷售中、印等國,協助當地企業降低成本,而台灣的傳產不僅面臨成本上壓力,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到其他地方也打亂價格,讓傳產近年來陷入不振。

但他也示警,台灣科技貨品與傳統貨品發展差異,是長期存在現象,也是源於出口關稅之間的龐大落差,但是美國近期已經對於科技產品免關稅動刀,並且近期232調查落幕可能依此開徵半導體關稅,「科技貨品及傳統貨品狀況可能出現反轉,也說不定。」

總結,台灣雖然科技貨品及傳統貨品出現大量規模懸殊,但考量到薪資結構、產業人數而言,並沒有出現科技貨品人數、薪資幅度,遠高於傳統產業及內需產業。

 

▲今年5月,新台幣一度強勁升值,從5月1日32.032元,到5月30.145元,創1988年以來單日最大漲幅,更在7月衝破29元。(圖/記者顏真真攝)

台灣是否染荷蘭病:新台幣匯率勁升後回穩

今年5月,新台幣一度強勁升值,從5月1日32.032元,到5月30.145元,創1988年以來單日最大漲幅,更在7月衝破29元,造成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企業面臨龐大損失。

新台幣一路升勢引發多方揣測,甚至被質疑是美國政府透過關稅手段,要求新台幣放手升,造成不少出口商恐慌性拋售美元。

然而,實際原因被認為是因為台股受惠於半導體產業出口強勁,讓台股在全球表現好,大量外資選擇美元轉為台幣湧入股市,再加上台灣壽險公司拋售大量美債,以及出口商恐慌性拋售美元,導致匯率出現波動。

經過數月市場調整,原本一路走升的新台幣如今已貶回30.541元,雖然距離4月的33.263元仍有一定落差,但升勢已應受到控制,回歸到2023年2月水準。

總結,雖然新台幣確實是間接受到半導體出口暢旺拉擡股市,出現短暫強勁升勢,但主因是海外遊資大量進入、國內金融業及出口商恐懼心態,並非僅靠單一產業出口表現所支撐,再加上國內貨幣經過一定時間就回貶,顯示貨幣波動是短期現象。

台灣有荷蘭病早期症狀 但離真正發病還有距離

據上述分析,台灣無庸置疑產業出口過度集中科技貨品,傳統貨品表現不佳,科技產業薪資水準高於部分製造業、服務業等,但是在勞動人口並未出現大量差異。

其次,台灣科技貨品出口暢旺,確實帶動台灣股市蓬勃發展,間接導致新台幣匯率出現強勁升值,但這類狀況經過幾個月後就穩定,並未形成長期趨勢。

因此,台灣經濟距離真正染上荷蘭病仍有一定距離,但是也確實存在早期症狀。尤其當美國對等關稅重創傳統產業,消費降級影響到內需產業表現同時,政府必須要留意,國內股市樂觀一路創高的同時,是否與現實經濟生活產生脫節的警訊,也必須要「避免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因科技產業暢旺就忽略未來隱憂,而應提前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 半導體產業
  • 外銷訂單
  • 傳統產業
  • 荷蘭病
  • 新台幣


標題:財經小辭典/「荷蘭病」是什麼?台灣經濟是否已經感染上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