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包含政府官員在內等多名消息人士指出,台灣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與澳洲簽署貿易協定或特定產業協議、與加拿大建立經濟合作架構、與日本簽訂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並與紐西蘭更新貿易協定或簽署特定產業協議。台灣也一直在爭取與至少四個東南亞主要經濟體達成經濟合作或投資協議。然而,兩位知情人士表示,幾乎所有這些國家對這個亞洲晶片強國都表現出冷淡的態度。
報導提到,缺乏具體進展對台灣的總統賴清德政府而言是一大挫折。賴政府希望延續前任蔡英文時期的貿易安排,以對抗中國的脅迫,並彌補缺乏正式外交關係的劣勢。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並利用商業與進口禁令來施壓台灣。這種僵局反映出台灣在變動的世界秩序中掙扎求生的困境,一方面受到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面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其中一名知情人士告訴日經亞洲,「在川普帶來的國際貿易秩序與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之下,各國正彼此協商並簽署協定,但台灣卻沒有被納入其中。」
報導引述2名知情人士說法,加拿大雖然早已在四月大選前與台灣完成貿易協定談判,卻遲遲未簽署,這引發了台灣方面的擔憂,擔心加拿大可能會退縮。因美加關係在川普執政下再現摩擦,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正努力推動「亞洲再平衡」戰略,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加拿大最近才與印尼簽署了一項新的貿易協定。
加拿大外交部發言人向《日經亞洲》表示:「依據一中政策,加拿大與台灣保持非官方但有價值的經濟與人員交流關係。」
報導引述另一名消息人士指出,菲律賓最近展現出與台灣互動的意願是少數例外,由於馬尼拉與北京在南海陷入激烈的領土爭議上,在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對與台灣合作的態度最為開放。「雖然尚未就貿易協定進行正式討論,但有保持樂觀的理由」。
英國的互動比多數國家更為積極,自2023年達成裏程碑式的貿易協定後,隨後又與台灣簽署了投資、數位貿易、能源及淨零排放等多項協議。
今年8月卸任駐歐盟代表的前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表示,由於中國實施相當於「外交封鎖」的壓力,台灣在簽訂貿易協議上面臨「巨大挑戰」,其難度甚至超過投資協議,因與台灣談判協定是一種主權的展現,中國往往警告這些國家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在與台灣進行主權互動,使得許多國家在行動上更加謹慎,同時,美國對盟友與對手同時加徵關稅,會讓這些國家認為在這麼混亂的時期,也許現在不是破壞與中國關係的好時機。
報導引述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海外研究員易大為的說法指出,「如今華府已轉向重視雙邊關係,並逐漸退出集體領導地位,導致許多國家更不願冒犯北京而直接與台灣往來」,且中國長期以其龐大市場作為政治施壓手段,如立陶宛允許台灣更改其駐處名稱後,立陶宛企業失去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即便是美國盟友如澳洲、日本與韓國,也因對中國貿易依賴而保持謹慎;在美國試圖限制AI晶片出口的行動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許多盟國因擔心國內經濟反彈與中國報復而猶豫不決。
但他仍保持一定程度的樂觀,「隨著台灣晶片製造商在美國、歐洲與日本的擴張,以及無人機零組件等產業在中東歐地區崛起,與台灣簽訂貿易與投資協定的需求將自然上升,這或許可為談判帶來新的動能。」
- 台灣
- 日經亞洲
- 加拿大
- 貿易協議
標題:台灣被多國冷眼旁觀?日媒點名加拿大拖延貿易協議 專家解析原因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0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