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是全球AI科技供應鏈重鎮,多年來出現不少商業祕密洩漏的舞弊挑戰,包括半導體、面板、智慧型手機等產業都曾出現舞弊案例。根據國際舞弊稽核師協會的研究報告「ACFE–2024 Report To The Nations」指出,全球企業每年因為舞弊所帶來的損失,大約佔了5%的營收,如果以全球經濟產值毛額超過百兆美元來看,每年全球企業舞弊的代價,就超過了5兆美元之多,損失金額驚人。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鑑識會計與法遵服務執行副總經理袁靖國今(21)日表示,ISO國際標準組織於2025年5月發布了最新的舞弊控制管理系統指引- ISO 37003,主要就是為了協助企業建立一套辨識、評估與監控舞弊的機制,持續地降低企業舞弊風險。
袁靖國認為,全球AI科技快速發展,大部分企業對舞弊控制的思維卻是慢速前進,因此,企業建構一個全方位的舞弊控制管理系統(FCMS) ,因應來自內部及外部的可能舞弊行為,將是當務之急。企業可以從3個策略面向著手:
策略一:預防(Prevention)
企業建立FCMS,可從組織文化與內部控制環境為出發點,透過責任與專業職能劃分,制定有效管理舞弊風險的政策及預防機制,來預防可能的舞弊活動。對於低風險的商業夥伴,企業可透過內部盡職調查機制進行評估;而對於高風險的夥伴,則應考慮提高調查的深度,或委託 專業團隊進行調查,以妥善評估潛在風險。
策略二:偵測(Detection)
傳統對於舞弊事件的偵測,主要依賴內外部的舉報管道及資訊系統的預警機制。資訊系統較為多元與複雜的企業,例如銀行或跨國集團,可考量運用現有數據,在關鍵資料節點上設置異常警示(Red Flags),進行舞弊偵測。其他如「公開資料監控」的方式,則是針對人員社群媒體動態、公開生活型態比對調查等,偵測可能的舞弊跡象。
安永建議企業應先釐清「舞弊偵測」的策略目標與優先風險,設計對應的舞弊偵測機制,並考量企業現有能力可達成的偵測方式,做出最適化的安排。
策略三:應變(Response)
企業對舞弊事件的應變,可以當做是「資訊安全」與「營運持續系統」的延伸,最重要的目標是內部調查團隊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定位、識別並控制舞弊事件,將企業舞弊產生的損害降至最低,協助企業快速恢復正常營運,並同時運用數位鑑識資料的舉證及究責。
舞弊事件可能涵蓋 日常的員工報銷、薪資獎金核發、組織採購、資產報廢及透過系統操控、資料變造進行舞弊等多種情境。企業應事前識別潛在舞弊風險並建立風險分級機制,以利事件發生時能即時啟動鑑識應變機制。
袁靖國也提醒,如果企業受限於預算,建議可先建構「應變調查」機制,再逐步擴展偵測與預防的能量。當組織從調查中瞭解潛在破口之後,再從風險面相進行機制的優化,不僅能提升未來應變的效率,也可提高舞弊事件的舉報率,降低舞弊發生機會,進一步強化企業因應舞弊風險的韌性。
- 舞弊
- 半導體
- 面板
- 智慧型手機
-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 企業
- 商業祕密洩漏
- 舞弊風險
- 舞弊控制管理系統
標題:全球企業舞弊代價每年恐高達5兆美元 專家籲3策略降風險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