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 生理學科暨研究所/ 微菌叢研究中心吳莉玲老師及其研究團隊)
近年來,越來越多孕婦因治療或止痛使用鴉片類藥物(特別是維持治療的美沙冬或丁丙諾啡),結果讓不少寶寶在出生前就有「阿片暴露史」,一出生就面臨「戒斷症候群」的痛苦。更驚人的是,這些寶寶長大後對疼痛會特別敏感,但背後機制一直未明。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24年發表在《Gut Microbes》的期刊發現,關鍵竟然藏在腸道裡!他們用小鼠做實驗,模擬孕期暴露於美沙冬的情況,結果發現小鼠寶寶不但對熱痛和物理性疼痛更加敏感,體內的發炎分子 IL-17a 也升高。進一步分析發現,它們的腸道菌整個大亂:曝露組的好菌,例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毛螺旋菌Lachnospiraceae減少,而有些菌(Akkermansia、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Lachnoclostridium) 增加。奇妙的是,研究人員把這些「痛覺過敏的菌」用糞便移植的方式給沒暴露過的健康小鼠,健康鼠也變得怕痛了!證實腸道菌就是關鍵。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一步給予孕鼠含多株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的益生菌配方VSL#3,可恢復小鼠寶寶的痛覺閾值,並伴隨腦部與中腦疼痛、免疫相關基因表現也調整回正常。
這項研究提供有力證據:腸─腦軸在孕期鴉片類止痛藥暴露與後代疼痛敏感性之間扮演關鍵角色。維持孕期腸道菌健康、適度補充益生菌,未來或許有助於降低新生兒長期神經與疼痛相關問題風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 生理學科暨研究所/ 微菌叢研究中心吳莉玲老師及其研究團隊)
相關新聞:
。
。
標題:孕期嗑藥上癮 恐生下「阿片」痛痛貝比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