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一到季節轉換時期,便會皮膚乾癢、脫屑。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天氣轉涼了,很多人的皮膚開始皸裂脫屑、乾癢不適,範圍從頭頸部、腰背腹部到四肢摺縫處都有;這是因為天氣逐漸轉為乾冷,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減少的緣故。
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粉專「」說明,中醫認為皮膚癢屬於「風燥」、「血熱」、「風濕」或「血虛」的範疇,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風燥」生癢的特性是發病急速、遊走性強、癢無定處,以祛風潤燥為治療首選,如消風散等;「血熱」生癢常見於急性期,皮膚紅熱痛癢,當用清熱涼血,如龍膽瀉肝湯;「風濕」生癢,皮膚變得腫脹糜爛、水泡滲出和反覆難癒,宜散風、除濕、健脾,如薏苡仁、茯苓和白朮等。「血虛」生癢,皮膚呈現乾屑、銀白苔蘚化,常出現在冬季癢的後期,當以養血潤燥,如當歸飲子。
請繼續往下閱讀...
皮膚乾癢不只靠藥物控制,亦可從日常生活中著手。王大元提出4項建議:
1.飲食以清淡為主,減少發物、甜食和刺激性飲料,像是海鮮、油炸、奶類、酒精性飲料。
2.洗澡時水溫不可過熱,攝氏37-40度為佳。以清水沖洗為佳,肥皁、沐浴乳要少用,因為潔膚產品容易把皮膚油脂大量帶走,使皮膚更加乾燥。
3.平時可多塗抹硬質地的乳霜,大約2小時補充一次為佳,不建議使用質稀的乳液,因為保濕效果較差。若龜裂嚴重可塗擦紫雲膏,潤膚止癢。
4.搔癢難耐時建議使用冰敷、濕敷或輕壓患處,應避免使用指尖抓破皮膚。
    。
    
    。
標題:皮膚皸裂、脫屑、乾癢 中醫4招緩解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22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