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財經

中研院消費者預期調查 民眾「體感物價」居高、房價「短跌長漲」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今(4)日發布「2025 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及「台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其中,最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低於2%,但通膨已維持高檔多年,民眾「體感物價」與政府統計有落差;至於房價,3成6的民眾認為半年後房價走跌,但6成預期半年後預期房價會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調查顯示,台灣消費者預期生活成本在1年後會增加比例為60.8%、平均漲幅11.6%。其中,消費者預期「交通與能源的經常性開銷」上升達15.0%最多;「食物開銷」漲幅則達13.7%

即便5月油價呈現下跌趨勢,台灣消費者4月調查時仍預期未來交通與能源支出將顯著增加,可能與近期大眾運輸交通費用調升有關,包括台鐵已確定自6月23日起調漲票價,客運業者也可能於下半年提出運價調整申請。

另外,CPI食物類價格從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年增率連續高於3%,反映民生物資仍面臨成本壓力,使多數消費者認為未來1年內食物開銷可能進一步上升。

而有42.7%的消費者認為,美國關稅政策實施可能引起的全球貿易戰,導致全球生產成本提高,其中多數關注農工原物料、水電價後續調幅。

中研院副院長、經濟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指出,官方及研究機構預測的CPI數據今年來多已在2%,主計總處物價指數模型有科學根據,品項很多,模型推估數據和民眾感受不一樣,民眾仍感覺物價很高,這是一種「體感物價」。

而在政策反應部分,此次是針對消費者對半年後和3年後的房價預期做調查。

自疫情以來,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和信義房價指數來計算2018年至2024年的年平均成長率分別上升6.58%和8.12%,遠高於CPI總指數及房租的同期年平均成長率。

央行在減緩房價上升的壓力,自2020年12月起開始施行一系列的信用管制措施。去年9月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後,房市在2025年上半年整體呈現「量縮價跌」的趨勢。各地區表現差異明顯,初步顯示對2025年上半年房價有達抑制效果,惟消費者是否因此改變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尚難斷定。

據調查,有3成6的消費者預期台灣半年後房價將會下跌或與今年4月調查時差異不大。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的消費者將近6成,但其中多數認為半年後房價上揚幅度小於5%,平均預期漲幅為2.7%。

至於較長期的預期,有7成1的消費者認為3年後房價會上升,與今年4月房價相比,平均預期上升的幅度為4.8%,比近年來房價指數的漲幅低。換言之,儘管今年上半年整體房價下跌,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不易消除,然而此波信用管制可能有助於抑制其對房價漲幅的預期。


另外,據2025 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儘管預期上半年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等科技應用加速擴展,出口表現亮眼,但受限於美國關稅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全球需求可能因為關稅效應而轉弱,下半年內外需成長力道預期將明顯趨緩;預測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93%,較去年12月預測值3.10%下修0.17個百分點。

  • 消費者物價指數
  • CPI
  • 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
  • 台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標題:中研院消費者預期調查 民眾「體感物價」居高、房價「短跌長漲」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0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