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說,炎炎夏日體溫調節異常就可能出現熱傷害,其中又以中暑最需小心。想避免中暑,尤應避免暴露於高溫、高濕等危險因子中;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天氣越來越熱,走在路上一下子就汗流浹背,小心熱傷害!好食課營養師楊築鈞分享,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異常就可能出現熱傷害,其中又以中暑最需小心。容易造成中暑的危險因子,包括:高溫環境、高濕、高強度體力活動、體重過重或肥胖、年齡與健康狀況、酒精與藥物使用;日常應多留意,減少暴露於這些危險中;萬一發生中暑,尤應避免攝取咖啡因,以免增加水分流失,造成脫水。
楊築鈞於臉書專頁「」與發文表示,中暑是指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無法有效散熱而引起的一種症狀。一般來說,身體處在高溫環境中,通常會開始出汗,以維持體溫平衡,也可達到散熱效果。然而,當熱量產生得過快或身體無法有效散熱時,體溫升高就會導致中暑。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溫環境年長者、幼兒需多留意
楊築鈞指出,造成中暑的危險因子很多,大致上可歸類為以下6種,避免暴露於這些危險因子,即可有效預防中暑:
•高溫環境: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為中暑的主要危險因素。
•高濕度:高濕度會讓身體散熱、汗液蒸發變得困難。
•高強度體力活動:劇烈運動或重度體力勞動會使身體產生更多熱量,增加中暑的可能性。
營養師表示,劇烈運動或重度體力勞動會使身體產生更多熱量,增加中暑的可能性,應盡量避免;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體重過重或肥胖:肥胖會增加身體對熱量的負擔,因脂肪組織會隔絕熱量散發。
•年齡和健康狀況:年長者和幼兒對於高溫環境更加敏感,因為他們的身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此外,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疾病者,也易受到中暑危害。
•藥物和酒精的使用:某些藥物和酒精可能影響身體的水分平衡和散熱能力,增加中暑風險。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中暑?楊築鈞說,中暑症狀會依個人體質或嚴重程度而定,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發生,但若符合危險因子且有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肌肉抽筋、疲勞虛弱、心悸和呼吸急促、意識模糊等症狀,須懷疑是不是中暑,並採取緊急處置。
預防、改善中暑飲食5大重點
楊築鈞進一步表示,中暑並未有太嚴格的飲食限制,但不建議攝取含有薄荷醇成分、無糖口香糖等食品,因會讓人容易誤判狀態而更易中暑;尤其提醒中暑後應避免攝取咖啡因,以免造成脫水。至於想預防或改善中暑傷害,建議5大飲食重點如下:
●補充鉀離子:鉀可幫助身體排鈉,順便幫助利尿排汗,有助預防中暑,達到散熱功效。
●攝取足夠水分:預防或改善中暑均須補充水分,能促進新陳代謝,喝冷開水有助排汗降溫,但勿一次大口飲水,建議分次小口喝,以免電解質不平衡。
●攝取稀飯:熱中暑可能造成身體組織缺血,腸道黏膜受損及通透性增加。因此中暑後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如稀飯、葡萄糖液等,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康,增加保護力。
●多喫蔬果:蔬果中富含的抗氧化劑,有助防止細胞損傷,並可幫助身體抗發炎,中暑後應多攝取。
●補充麩醯胺酸:中暑症狀嚴重時可補充麩醯胺酸,有助於增加熱休克蛋白及維護腸黏膜健康。
楊築鈞強調,炎熱的夏天謹記這些注意事項,便可遠離中暑危險,度過健康夏日。
。
。
標題:中暑6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當心「1物」加重脫水風險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0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