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鐘錶收藏家多青睞知名大廠作品,但近幾年焦點開始轉變,獨立製錶師品牌在全球市場強勢崛起,辨識度極高的獨特作品也成為愛錶人士的新目標。想知道這些品牌設計有何迷人之處能造成瘋搶,從市場層面與達人推薦深入了解獨立製錶品牌與特色。
甫落幕的2025富藝斯(Philipps)紐約鐘錶春拍,前十大拍品中就有四只來自獨立製錶(師)品牌,包括傳奇製錶大師François-PaulJourne打造的F.P.Journe、Biver父子聯手成立的Biver。無獨有偶,佳士得(Christie's)六月的名錶拍賣會上,不僅又見F.P.Journe作品,以陀飛輪見長的Greubel Forsey也在前十大拍品中佔有兩個名次。
拍賣會的數據反映出資深頂級鐘錶藏家,對鐘錶收藏的喜好與需求正在逐漸轉變,將市面上的搶手品牌(如勞力士、百達翡麗、沛納海等)一一入手之後,這些猶如藝術品且數量珍稀的獨立製錶師作品,就成為金字塔頂端人士的新歡,獨立製錶師品牌的腕錶也成為愛錶人的標配。
近年來在國際鐘錶拍賣會上,屢見獨立製錶品牌作品。
2025年富藝斯紐約鐘錶春拍的第三高價拍品是F.P. Journe的Tourbillon Anniversaire Historique 「T30」玫瑰金及銀製陀飛輪腕錶,2014年製,成交價為889,000美金(約台幣2,600萬元),締造該型號世界拍賣紀錄。
Biver鈦金及鐘琴三問陀飛輪鍊帶腕錶,2023年製,是富藝斯紐約鐘錶春拍第十高價的拍品,成交價為444,500美金(約台幣1,300萬元)。
石英危機×集團收購 獨立製錶興起
在深入了解前要先定義「獨立製錶」,現在統稱的獨立製錶指的是「獨立製錶師品牌」,以製錶師為主,作品數量較少且具獨特性和藝術性。獨立製錶師品牌的誕生,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70年代的石英革命,以及90年代的集團收購。
時間回溯至197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尾聲,當時全球科技發展迅速,製錶業追求精準度更高的技術,因此日本率先推出首款量產石英機芯,不僅大幅提升精準度,且生產成本低廉,經濟效益遠超瑞士傳統製錶,迅速取代大部分瑞士製錶品牌,因而產生了「石英危機」。
石英危機為瑞士製錶業帶來前所未見的困境,在許多品牌面臨經營困難的情況下,開始出現集團收購的現象;對當時一片低潮的瑞士鐘錶業來說,集團化可獲得的資金及後援彷彿天降甘霖。從最早的Swatch Group(斯沃琪集團)到Richemont(歷峰集團),接著是1999年開始著手收購的LVMH(路威酩軒集團),整併了瑞士大部分的奢侈鐘錶品牌。
此時卻有一群曾在高端奢侈製錶品牌任職的製錶師,不願受集團限制因此選擇自立門戶,瑞士獨立製錶人協會(Académie Horlogèredes Créateurs Indépendants,AHCI)遂於1985年成立,這些製錶師追求自由創作以及革新技術,並以少量生產吸引收藏家,有趣的是剛好有群收藏家,正期待也珍視傳統機械製錶的藝術及工藝,造就獨立製錶師品牌的興起,曾任日內瓦鐘錶大賞評審委員的陳毓鴻就將之稱為「鐘錶界的文藝復興」。
70年代日本推出第一款可量產的石英機芯,讓瑞士鐘錶深受威脅。(彭博社)
90年代到千禧年間集團大舉收購鐘錶品牌,Swatch Group最早開始進行。(彭博社)
被收購的鐘錶品牌在集團整併下,製錶及行銷各方面的資源都變得更加雄厚。(路透)
不願被大集團規矩限制,一群追求創意自由的獨立製錶師,催生了瑞士獨立製錶人協會,也成就獨立製錶師品牌興起。
市場新藍海 大品牌靠攏尋合作
獨立製錶師品牌經過多年發展逐漸茁壯,或許產量依舊維持珍稀限額,但製錶技術工藝及創意在未受集團約束下持續進化,在鐘錶市場也培養出「獨立製錶派」支持者,這個現象讓極力發展製錶支線的精品品牌及鐘錶大廠嗅到商機,開始靠攏獨立製錶師品牌。但不同於過去的「收購」,現階段精品大廠多以資金及行銷支援,雙方仍各自獨立,讓獨立製錶品牌維持原有的創作自由。
最新案例就是2024年香奈兒(CHANEL)與獨立高級製錶品牌MB&F簽署的合作協議,CHANEL雖持有25%的MB&F股份,但僅互為戰略夥伴,MB&F依舊擁有品牌獨立性。2023年底類似的例子發生在百年靈(Breitling)與宇宙錶(Universal Genève),百年靈宣布收購宇宙錶,百年靈執行長喬治科恩(Georges Kern)表示,收購目的在於復興1894年成立的傳奇品牌Universal Genève,未來仍將讓百年靈和宇宙錶以獨立品牌模式各自運作。
精品、製錶大廠積極接觸獨立製錶品牌,投注資金但又不擅加幹涉,就是希望能透過技術互惠厚實自家品牌鐘錶支線,未來也有機會讓雙品牌合作打造特殊時計,在鐘錶領域創造話題聲量。
保有創作自由的MB&F,日前推出有史以來最纖薄的腕錶SP One,將發條盒、擺輪與錶盤懸浮於宛如鵝卵石的圓潤錶殼中,呈現反重力的機械奇觀。
Universal Genève被百年靈收購之後,依舊以獨立品牌模式運作。
為紀念SAS北極航線70週年,Universal Genève推出致敬Polerouter SAS的特別款腕錶。
疫情翻轉需求 台灣市場大成長
日前瑞士獨立製錶品牌豪朗時(HAUTLENCE)以台灣作為全球首站,在台北發表全新系列作品Helix Series 1腕錶,當時HAUTLENCE品牌經理Cédric Joos特別遠從瑞士而來並表示:「台灣是很重要的獨立製錶市場,因此特別選擇台北做為曝光首站。」這句話絕對不是客套,因為台灣在新冠疫情期間和全球市場一樣,精品生產及消費狀況都產生轉變,獨立製錶市場更是明顯上升。
在台經營獨立鐘錶販售長達20年的葳鑠(SWISSPRESTIGE),總經理沈曉慧對此特別有感:「疫情前獨立製錶在台灣的接受度非常低,是從2020年開始正式翻轉。」她指出鐘錶愛好者消費行為的轉變,從藏家角度切入,是因疫情限制大眾行為,閒暇時間變多卻被迫捨棄聚會、旅遊等社交活動,因此有餘裕研究獨立製錶,了解後開始購買,這是獨立製錶在台銷售數字提高的第一個原因。
葳鑠總經理沈曉慧。
若從集團品牌的生產角度來看,瑞博品有限公司(SwissPrimeBrands)台灣總經理邱俍華指出,大集團的供貨因疫情受限,鐘錶愛好者轉而聚焦生產相對穩定的獨立製錶品牌。她表示:「疫情是獨立製錶品牌出現轉機的關鍵時間點,因為大品牌無法滿足藏家需求,讓錶迷開始關注『還有哪些品牌可以選擇』,也讓獨立製錶在台灣的市場逐漸開展。」
瑞博品有限公司台灣總經理邱俍華。
邱俍華提到,台灣鐘錶愛好者不僅認真且眼光超前,會自行研究各品牌特點,甚至還能預測哪些品牌後勢看漲,尤其台灣在瑞士製錶的出口國排名中名列前茅,台灣藏家願意且熱衷自己花錢赴瑞士參加錶展、參觀製錶工廠,與品牌關係熱絡,還能給予錶廠建議和看法。
綜觀台灣獨立製錶品牌的收藏家群體,主要還是以男性為主,過去大多落在40至60歲之間,近年來則有年輕化的趨勢,30幾歲的獨立製錶藏家逐年攀升,反映出獨立製錶獨有的「創意」、「稀有」等特色符合年輕消費者期待,新一代的鐘錶藏家更希望佩戴在腕間的酷炫腕錶能在同儕間創造話題,獨立製錶也剛好符合這方面需求。
葳鑠代理的Kollokium憑藉創意設計和具話題性的材質,打造讓人耳目一新的腕錶作品。圖為PROJEKT 01 VARIANT「F」腕錶作品,限量399只。
隨獨立製錶領域藏家年齡層逐漸下修,創意又稀有的腕錶設計開始成為被追捧的熱門焦點。圖為葳鑠代理的FERDINAND BERTHOUD FB 3系列作品。
瑞博品代理的Laurent Ferrier迎來品牌十週年,特推出全新版本Sport Auto 79,致敬創辦人與摯友間的情誼。
Moritz Grossmann TOURBILLON Tremblage腕錶,搭載Carlibre 103.0機芯,18K玫瑰金錶殼,停秒陀飛輪設計,全球限量8只,7,180,000元。
圖片提供:Philipps、Universal Genève、SWISS PRESTIGE、SwissPrimeBrands、Sincere Haute Horlogerie
標題:【時尚大道】鐘錶藏家新風尚 獨立製錶掀熱潮 揭開風靡全球的祕密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1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