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

不是水母漂!專家揭落水「一招」自救:能撐比較久、很多倖存案例

暑假已經過了一半,戲水意外頻傳!在海邊、湖邊等開放水域意外落水時該怎麼辦?一般人都會先想到要做「水母漂」,但曾救了超過30位溺水者的海邊救生員建議,做「仰漂」比水母漂更好,可以撐比較久,而且也有不少倖存案例,包括近期日本一名27歲醉男為撿手機落海,就是靠仰漂撐4小時被路過船隻救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每年400人溺水 半數不幸死亡

根據消防署統計,近5年來台灣每年平均約有400人發生溺水意外,其中約半數不幸死亡,最常見的原因是戲水與失足。戲水意外每年平均80多人溺水,約30人死亡,事故多集中在10至29歲的年輕族群;失足則平均每年近90人溺水、約50人死亡,常見於成年人的意外落水。

▲近5年來台灣每年平均約有400人發生溺水意外,其中約半數不幸死亡。(圖/翻攝畫面)
「像一條魚 LikeAFish」創辦人張景泓(綽號蕉哥)擁有5年海邊救生員經驗,曾救了超過30位溺水者,並著有《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一書。他在臉書粉專「像一條魚 LikeAFish」發文分享,建議一旦在水上出了意外,如果沒有任何漂浮物可以抓、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上岸時,唯二要做的就是「保存好體力」、「盡可能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救援」

落水自救要做「水母漂」還是「仰漂」?

張景泓指出,一般大眾落水自救最常做的是「水母漂」,但如果在海邊或湖邊等開放水域發生意外落水時,他其實不建議做水母漂,原因有以下5點。

1.即便是有戴蛙鏡的情況下,如果水深過深也看不到底,看不見的黑暗會讓待救者心生恐懼。

2.在等待救援時必須不斷換氣,容易耗費體力。假設救援者1小時後抵達,每次水母漂可以閉氣30秒,等於必須換氣120次。

3.做水母漂時頭在水裡,不好觀察四周環境狀況,如果有其他漂浮物可以抱著休息也不容易發現。

4.仰漂比起水母漂有更大的身體表面積露出,較容易被發現。

5.如剛好有人劃獨木舟、SUP、衝浪、空拍機或任何水上遊憩玩家經過,水母漂因為頭在水裡不易呼叫求援。

​因此,張景泓建議,如果是有能力做仰漂的待援者,在環境情況允許的狀況下,建議做仰漂待援更優於水母漂。不過,他也提醒,不管有沒有穿救生衣,不小心掉到水裡的那一瞬間,水一定會往上灌,因此要記得「鼻子先吐氣」,可以先做水母漂讓身體浮上來,再透過手腳撥水,翻身變仰漂,抱持冷靜、等待救援。

資料來源:像一條魚 LikeAFish

  • 落水自救
  • 防溺
  • 溺水
  • 水母漂
  • 仰漂
  • 夏天戲水


標題:不是水母漂!專家揭落水「一招」自救:能撐比較久、很多倖存案例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