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當然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個大好消息,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大廠車,不過相對的,為了要壓縮成本,產業鏈正在面臨巨大壓力,根據外媒指出,低價電動車背後面對的,就是要求每月降價、長達半年以上的帳期、電子欠條取代現金,甚至還要接受來自汽車製造商嚴苛要求的實地審計與成本揭露,而這些也被供應商稱為「壓榨式成長邏輯」。
《華爾街日報》報導,多家供應商指出比亞迪近年慣常使用「迪鏈(D-chain)」這種由集團金融子公司發行的電子借據作為付款方式。表面上看來,是「合約開票、有帳可查」的合理作業,但實際上,這筆帳往往要等6至8個月才能變現。
所以說,供應商現在面臨的情況是他們要先承擔原料、製造和人事成本,再把「欠條」轉賣給銀行或中介換取現金。只不過,這筆錢通常還得打折,至少損失幾個百分點的面值。對資金週轉本就緊張的汽車供應商而言,等同於變相加重營運成本。
就以比亞迪主要零件供應商「廣東華莊科技」為例,截至2023年中,比亞迪貢獻其四分之一營收。該公司在申請IPO時坦言,最大痛點即是現金流不穩,也就是交貨後需一到兩個月才能拿到「迪鏈」,但還得再等半年才能真的兌現。
這不僅僅是成為供應商的一大痛點,也顯示在比亞迪的財報中,在資產負債表中一項「其他應付款—外部往來款」從2021年起列入,至2024年底已攀升至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240億元),佔總負債近四分之一。外界普遍認為,這正是「迪鏈」所產生的供應鏈金融壓力集中反映。
這樣的情況不單單存在在比亞迪供應鏈,根據LSEG 統計,中國另一家車廠吉利(Geely)汽車2024年的平均付款期高達193天,遠超過2019年的139天。比亞迪則從81天拉長至127天。
業界人士形容,這場內部比拚早已脫離良性競爭範疇,而變成一場「內捲式淘汰賽」。內捲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近年來的決策方針之一,為了要促進消費者青睞自家產品,各家企業只能不斷壓榨自己以及供應鏈。
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也顯示,截至2025年5月,工業出廠價格已連續32個月年減,而整體汽車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也從10年前的接近8%腰斬至4.3%。
而這樣的情況恐怕還會更加嚴重,有供應商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如今比亞迪與其他主機廠每月都可能再次要求降價一次,而且還要求詳列各項成本:電費單、材料進價、工時記錄、排班表,甚至會親自到產線核對人數。
不斷削價競爭,也為各家廠商增添了不少負債,根據《路透社》統計,截至2024年,中國車廠總債務達959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兆2196億元),較2019年暴增56%;整體車輛庫存水位也翻倍至370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兆6280 億元),許多經銷商反映「被強制塞車」,壓力極大。
中國政府也意識到這一點,也決定出手監管。在2025年6月,中國全國人大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明定不得設定「明顯不合理付款條件」、不得強迫供應商簽下排他協議。同月,包括比亞迪在內的17家中國車廠聯合承諾,將於交貨後60日內付款。
不過供應商卻對這樣的法案普遍表示不信任,不少業者私下坦言,即使有政策壓力,但在現實權力關係中,供應商仍難以擺脫汽車製造商牽制。
- 中國電動車
- 內捲式競爭
- 出口管制
- 比亞迪
- 迪鏈
標題:一台車不到24萬!中國電動車「內捲式」削價競爭 供應鏈:喫不消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