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擺脫情緒性進食 營養師推8食材有助好心情

好食課營養師楊築鈞指出,每日喫足5蔬果有助於情緒穩定,不易暴飲暴食;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心情不好時,你是否也會無法控制的狂喫?好食課營養師楊築鈞指出,壓力居高不下,腎上腺素皮質醇的分泌增加,食慾就會大增,讓人落入熱量陷阱,長此以往對健康造成負擔。對此,她建議,每日要喫足5蔬果、攝取好油、維生素B6、維生素D、減少精製糖,以及進食保持正念;另外,她也推薦有助於維持好心情的食物,如深綠蔬菜、85%巧克力、雞蛋等。

楊築鈞於及表示,現代人壓力大,疫情後帶來生活、工作不確定性,再加上習慣的改變,有研究顯示,民眾的壓力指數較前幾年高出許多,甚至失眠、憂鬱等人口也逐年攀升。除了實質上的情緒疾病以外,亦出現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的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情緒性進食自我檢測

楊築鈞說明,情緒性進食就是因為心情不好而有的異常飲食行為,主要原因是人們長期壓力居高不下,使得腎上腺素皮質醇的分泌增加而提升食慾。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喫東西會刺激多巴胺分泌,使心情變好,這樣的回饋系統間接使我們在心情不愉快時,產生喫東西的意圖。

對此,楊築鈞列出4個問題,幫助民眾測試自己是否有情緒性進食問題:純粹想喫而非肚子餓?突然其來的飢餓感?只想喫特定食物?無明確飽足感?

她說,若在進食時有上述情況,可能代表身體不是真的飢餓,而是情緒或壓力在作祟,使得我們突然暴飲暴食,久而久之體重可能會迅速升高。要想擺脫此情形,可遵循以下6大原則:

避免壓力性暴飲暴食6原則

●每日喫足5蔬果:蔬果中的抗氧化物助減少腦部發炎,改善焦慮、憂鬱情緒。天然食材如蔬菜、水果、綠茶,可獲得維生素C、E、兒茶素等抗氧化物,幫助改善情緒,減少焦慮憂鬱。

●好的油脂及堅果:脂肪攝取與憂鬱症有正相關,建議減少飽和脂肪及油炸物的攝取,多選擇植物油或魚類等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

●多喫維生素B6:參與血清素的合成,可幫助改善憂鬱問題,飲食上可從雞胸肉、香蕉、堅果、菠菜獲得。

●減少精製糖或反式脂肪:適度的碳水化合物可幫助血清素合成,建議選擇全穀及未精製雜糧。甜食容易使血糖波動,導致心情不穩定。此外,糖的攝取與憂鬱症風險有關,有研究發現,每天喝2杯以上的可樂會明顯增加憂鬱症風險,所以「肥宅快樂水」還是要適可而止。

研究指出,每天喝2杯以上的可樂會顯著增加憂鬱症風險,所以要適可而止;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幫助調節免疫與緩解焦慮。有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時會提高憂鬱症風險,建議可多曬曬太陽,讓身體自身合成維生素D;也可從強化牛奶、乾香菇、雞蛋中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

●正念飲食:主要原則即是專心感受喫東西的當下,想想自己為何喫東西、食物的口感味道如何,即便喫錯也不負面批判,這樣不僅可減少暴飲暴食機會,也能減少身心焦慮感。

喫魚、喝茶維持好心情 降憂鬱風險

楊築鈞分享,穩住心情,避免落入憂鬱、焦慮情緒就可以減少發生情緒性進食的問題。她建議可以攝取以下8種食物以幫助腦部健康,減少情緒異常風險:

●深綠蔬菜:菠菜、青花菜等深綠色蔬菜富含有葉酸,可幫助血清素合成,有助於減少焦慮感。

●藍莓:富含花青素,可增加大腦血清素濃度,並有保護腦神經的作用,可降低憂鬱症風險。

●堅果類:富含維生素E,可幫助抗氧化,改善焦慮症狀。

●85%巧克力:類黃酮可增加大腦血流量,減緩發炎情形。有研究指出,85%巧克力可藉由調節腸道菌相來改善負面情緒。

●雞蛋:富含維生素D、B12,有研究發現,缺乏這2項營養素皆與憂鬱症有關,而喫足則可降低憂鬱症風險。

●文蛤:富含維生素B12,可幫助增進腦部神經健康。

●魚類:Omega-3脂肪酸可減緩發炎及紓解壓力。有研究發現,女性每週喫2次以上的魚,可降低25%的憂鬱症風險。

●茶:茶多酚具抗氧化作用,可幫助減緩發炎反應。有研究表明,常喝綠茶者其憂鬱症風險較低。




標題:擺脫情緒性進食 營養師推8食材有助好心情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