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認為,透過腰圍與腰臀比、體脂率與身體柔軟度等指標來判斷健康更佳。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人以體重或是BMI等指標來判斷自己有沒有過重。然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表示,這項指標難以區分肌肉與脂肪,肌肉量較高,BMI可能超過標準,卻未必代表健康出狀況。他認為,腰圍、腰臀比更能判定是否肥胖。
魏士航於臉書專頁「」以減重門診的國軍為例:個案身材壯實,長期重量訓練,雖然體脂率稍高,但肌肉量也相當可觀。個按希望改善體態、增強體能,並告訴我他的單位長官希望他把BMI控制在 24 以下,以期達到更理想的健康標準。聽到這個數字,我不禁替他感到擔心:這樣的目標對肌肉量較高的人來說,恐怕不容易達成。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 BMI 不是最好的健康指標?魏士航表示,BMI(身體質量指數)是用體重除以身高平方來評估體重是否落在正常範圍。依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定義,成人BMI在18.5~24之間屬「健康體重」,24~27為「過重」,27~30屬輕度肥胖。這個指標在大規模篩檢或統計研究時很方便,但它最大的缺點是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軍人,肌肉量較高,BMI可能超過24甚至27,卻未必代表健康有問題;相反地,有些人BMI正常,但體脂率高、肌肉量低,健康風險反而大。
魏士航認為,除了BMI,還可以觀察以下幾個指標來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
1. 腰圍與腰臀比: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腰圍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腰圍超標意味著內臟脂肪過多,會增加代謝疾病風險。
2. 體脂率:透過生物電阻分析儀(InBody 等)可以測量脂肪與肌肉比例。一般體脂率正常範圍男性是在15%到25%,女性則是在20%到30%;過高代表脂肪過多,過低則可能營養不良。
3. 體能測驗:基本的心肺耐力(跑步、快走)、肌力(伏地挺身、握力)和柔軟度,都能反映身體功能是否健康。
魏士航說明,體重控制的重點在於減少過多的脂肪、維持或增加肌肉,而不是單純追求某個BMI數字。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再加上合適的體脂率和腰圍目標,才能真正達到健康。
如果你正因為BMI指數而苦惱,不妨先檢視自己的腰圍、體脂率與體能表現,也可以諮詢專業醫療人員。身體是否健康,不能只看體重,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足夠的肌肉、良好的心肺功能,以及適當的生活習慣。每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指標,並持之以恆地維持健康。
。
。
標題:體重、BMI超標=胖?醫:這類人更糟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