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程皓對飛輪運動很肯定,但呼籲大家要「量力而為」。圖為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任內騎上發電飛輪車。(資料照)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柯文哲在台北市任內踩飛輪健身事件一出,「飛輪」運動的受關注度竄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程皓針對這項運動表示,飛輪是一項利大於弊的運動,關鍵在於「正確設定」和「量力而為」。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教練林芊穎建議,銀髮族或初學者而言,則需循序漸進,避免過度負荷。她認為,運動中應循序漸進,不宜一開始就高強度訓練,並保持核心收緊、避免過度前傾或聳肩,若姿勢不正確,可能造成膝關節、髖關節或腰椎的壓力與損傷,甚至引發肌肉拉傷或過度疲勞。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飛輪運動場上,林芊穎常發現,有些健身者未充分暖身,還有在飛輪器材上未調整座椅高度、把手位置與阻力,就在沒有確保踩踏姿勢正確的情況下去運動,長時間下來會造成運動傷害。
程皓表示,飛輪運動主要鍛鍊臀部、大腿前後側及小腿肌群,同時也能訓練到核心肌群的穩定性。相較於跑步,飛輪對膝蓋和踝關節的衝擊較小,適合有關節退化初期困擾或需要減少關節負擔的族群。
騎飛輪要到位 健康才加倍
不過,程皓也對於從事飛輪運動的族群提出5點建議
●正確設定飛輪:座墊高度應約與髖關節同高,當踏板踩到最低點時,膝蓋應微彎不鎖死。不正確的設定是造成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原因。
●循序漸進:初學者應從較低的阻力和較短的時間開始,待體能適應後再逐步增加強度與時間。切勿一開始就挑戰高強度課程,以免造成橫紋肌溶解等急性傷害。
●維持正確姿勢:騎乘時背部應盡量保持平直,核心收緊,避免身體過度晃動或聳肩。
●適時補充水分:飛輪運動會大量流汗,運動中應適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專業指導:建議初學者尋求專業教練指導,學習正確的騎乘技巧與姿勢。若有特殊疾病史或運動傷害疑慮,建議先諮詢醫師進行運動前評估。
騎得過量 運動傷害會找上你
程皓對於此項運動若過量,最可能造成傷害如下:
●膝關節疼痛:最常見的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通常與座墊高度不對、阻力過重或過度訓練有關。另外,「髂脛束症候群」也可能因大腿外側肌群過度摩擦而發生。
●下背痛:騎乘時若核心無力、姿勢不良(如彎腰駝背),會對腰椎造成過大壓力。
●橫紋肌溶解症:雖然較罕見,但若在短時間內進行遠超出個人體能的極高強度訓練,可能導致肌肉急速損傷,釋出肌球蛋白,嚴重時恐影響腎功能,需要特別小心。
。
。
標題:柯文哲踩飛輪爆紅 醫提5招贏得健康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