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皮膚長痘痘,可能不只皮膚問題,美國百萬網紅腸道專家帕爾博士警告,真正的問題可能藏在腸道裡;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民眾明明過了青春期,臉上卻不停冒痘,花大錢買昂貴的保養品、到皮膚科請醫師開藥膏等,但是早上醒來,臉上還是冒出新的痘痘,的確令人沮喪。美國百萬網紅腸道專家帕爾博士(Dr. Pal)提出警告,「你的痘痘幾乎和保養品無關,真正的問題可能藏在腸道裡!」
美國百萬網紅腸道專家「腸道俠」帕爾透過影片指出,痘痘不只是因為皮膚髒,它其實是一種發炎反應,這與你體內的狀態息息相關。腸道在調節發炎、消化營養、甚至控制荷爾蒙上都扮演重要角色。當腸道出現問題時,影響會遍佈全身,包括皮膚。一旦腸道菌失衡、消化功能弱,或腸道黏膜受損,身體就會進入慢性發炎狀態。而「發炎」正是痘痘最大的誘因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帕爾解釋,人們的腸道、大腦與皮膚之間,其實一直在互相溝通,這就是「腸腦皮膚軸」(the gut, brain, skin access)。腸道會影響皮膚,而皮膚也能反過來影響腸道。它們透過免疫、荷爾蒙與新陳代謝路徑彼此交流。當腸道發炎時,會向大腦發出異常訊號,大腦再引發壓力反應與荷爾蒙失衡。如此一來,就形成惡性循環:壓力使腸道狀況惡化,腸道變差導致發炎、發炎又讓痘痘不斷冒出。
青春痘的隱藏原因
帕爾認為,痘痘不只是皮膚問題,還可能暗示腸道出狀況,以下是不可忽略的5個腸道警訊:
●腸道內壁受損: 你的腸道內壁就像一道安全門,只允許營養物質進入血液,並將有害物質擋在外面。然而,如果它因飲食不佳、壓力或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而受損,這些毒素和細菌就會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發炎,特別是在皮膚上,並導致青春痘。
●腸道菌群失衡:當腸道中的「壞」細菌數量超過「好」細菌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高糖飲食: 當人們喫大量的含糖食物和加工碳水化合物,會使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飆升。這會觸發一種名為IGF-1的荷爾蒙釋放,它會增加油脂分泌並堵塞毛孔。此外,糖還會滋養腸道中的壞細菌,加劇菌群失調和炎症。
●壓力: 壓力會直接傷害你的腸道。當你感到壓力時,身體會釋放皮質醇,這會增加腸道通透性並改變腸道細菌。
●食物不耐受:如果你的身體難以消化某些食物,它們會引起腸道炎症並導致皮膚反應。許多人發現,戒掉乳製品或麩質,痘痘明顯改善。
修復腸道關鍵
如何修復腸道呢?帕爾建議民眾7項做法:
1.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全穀)能餵養好菌。每天至少要有5種不同的植物來源(水果、蔬菜、堅果、種子等)。
2.攝取發酵食物(優格、泡菜、德國酸菜)補充好菌。
3.減少加工食品、糖分與精緻澱粉,避免壞菌增長與發炎。
4.學會紓壓(冥想、運動、深呼吸)以維持腸腦皮膚軸的平衡。
5.如果曾服用抗生素,應該利用天然的益生菌與益生元食物來修復腸道菌群(而非單靠人工益生菌補充劑)。
6.如果懷疑有食物不耐症,可以嘗試「排除飲食法」,逐步找出誘發痘痘的食物。
7.適度曬太陽,也能改善腸道與皮膚健康。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建議,攝取充足豆類、堅果類,它們富含益生元,可以提供腸道好菌養分;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另外,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也曾在臉書「」指出,有越來越多研究提出腸皮軸線(Gut-brain-skin axis)理論,主張腸道與皮膚的微生物有雙向的關係,並會互相影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失衡會增加上皮組織的通透性、觸發免疫T細胞的活化、破壞免疫系統的調節與平衡。長久下來可能導致尋常性的痤瘡、異位性皮膚炎、牛皮癬等皮膚發炎的情形。
他建議,日常生活中採「地中海飲食法」,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以高纖飲食為主,攝取充足豆類、堅果類,豆類、堅果類富含益生元,可以提供腸道好菌養分,幫助腸道內的益生菌生長,維持消化道機能。
。
。
標題:痘痘只是皮膚病? 美百萬網紅專家警告:腸道正在求救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