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志工前往花蓮光復鄉義助居民重建家園,要預防小黑蚊叮咬,著長袖、長褲做好個人防護。(資料照,記者花孟璟攝)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熱心志工前往花蓮光復鄉義助居民重建家園,然而當地小黑蚊肆虐,很多民眾一不小心就被叮咬,奇癢無比。衛福部衛教資料指出,小黑蚊通常叮人體的小腿、膝蓋、手背、手肘等部位,尤其吸血高峰約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間,被叮咬可以冰敷患處以減輕不適,最好穿著長袖、長褲,做好個人保護措施。
有民眾到花蓮光復災區協助居民重整家園,卻遭到小黑蚊「攻擊」,腳部附近被叮咬了7、8處,癢到讓人快抓狂,又不敢抓,怕會破皮傷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熱心的義工也在Threads上發文提醒其他的志工。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化學知識地圖表示,小黑蚊的真名是臺灣鋏蠓Forcipomyia (lasiohelea)taiwana(Shiraki),牠是一種蠓科鋏蠓屬的吸血昆蟲,主要分布範圍在臺灣、中國廣東與福建低海拔地區,體型嬌小不易察覺牠的存在,好吸人血,被叮咬會奇癢無比,甚至可能引起嚴重過敏。蚊子屬於蚊科與臺灣鋏蠓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但因為吸食人血造成癢痛的特性,常被人們誤以為只是不同大小的蚊子。
疾管署提醒,由於小黑蚊需吸血才能產卵及繁殖,且通常卵產於環境中具有藍綠藻或陸生綠藻(青苔)的地方,故成長後多出沒於有藍綠藻,或陸生綠藻又同時有人群聚集之處,以便伺機吸食人血,繁衍後代。
預防小黑蚊3招
為了不讓小黑蚊有叮咬機會,提供民眾3項做法預防:
●小黑蚊最愛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出沒
在一日之中,雌蟲吸血高峰約在上午 11 點至下午3點。所以應盡量避免在小黑蚊吸血高峰靠近其孳生地點。
●不要搔抓叮咬處以避免傷口感染
小黑蚊通常叮人體的小腿、膝蓋、手背、手肘等部位,被小黑蚊叮咬後易產生奇癢、紅腫或過敏等症狀,若被叮咬可以冰敷患處以減輕不適,亦可塗抹止癢藥膏,千萬不要搔抓叮咬處以避免傷口感染。若產生較嚴重之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
●防治小黑蚊最有效的方法為綜合方式
民眾做好個人保護措施,可阻止提供血源以阻斷小黑蚊的繁殖,故前往易孳生小黑蚊的環境附近時,可穿著長袖、長褲,或在皮膚裸露處塗抹經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
另外,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化學知識地圖資料提醒民眾,根據研究,敵避(DEET)才是臺灣鋏蠓避之唯恐不及的化學物質,含有敵避(DEET)的防蚊藥劑主要分為2種,其一為衛生福利部核准,可直接塗抹噴灑於人體皮膚上,且印有「衛部(署)藥字」或「衛部(署)藥輸」;另一種則為行政院環保署核准含有DEET的「環境衛生用藥」,用於室內、戶外環境,產品上印有「環署衛製」。選用時要留意,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使用。
。
。
標題:鏟子超人注意小黑蚊 專家:防護有3招 被叮咬可冰敷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