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彭博報導,隨著美國越來越需要能源儲存來支援資料中心及穩定電網,使得電池成為中國在貿易談判中的一大槓桿。這些限制措施將於11月8日生效,涵蓋電池供應鏈的廣泛領域。包括用於能源儲存的大型鋰離子電池、正極與負極材料以及電池製造設備。這些都是中國具有優勢的領域。
彭博指出,與以往的出口限制一樣,新規定要求電池企業在出口產品前,必須取得中國商務部的許可。這種制度使得中國能夠有選擇性地「武器化」其出口項目。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貿易與供應鏈分析師黑爾斯(Matthew Hales)表示,雖然此次措施影響的產業範圍不如其他中國出口管制那麼廣,但由於中國在電池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它們仍能迅速對美國企業造成巨大壓力,報導提到,2025年前七個月,中國大型電網級鋰離子電池約佔美國進口量的65%。
根據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報告,美國資料中心在2017年至2023年間的用電量翻了一倍多。該報告指出,到2028年,這一數字可能再增加兩到三倍。隨著人工智慧(AI)熱潮推動能源需求激增,電池儲能對美國而言至關重要。
美國新安全中心能源、經濟與安全計畫主任基爾克裏斯(Emily Kilcrease)表示,雖然中國的AI發展受制於美國對先進晶片的出口限制,但在美國,AI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瓶頸會是能源需求。
彭博指出,大型電池能儲存多餘的可再生能源,並在需要時釋放電力,有助於防止停電並加強電網穩定性。十年前,美國幾乎沒有公用規模的電池儲能設施,而到2024年,累積裝機容量已達26GW。僅德州去年就新增了約4GW的電池容量,足以供應約300萬戶家庭用電。黑爾斯指出,這些供應大部分依賴中國,且目前較難以由其他國家取代。
儘管近年美國的電池製造能力有所成長,但尚無法完全滿足美國國內儲能需求。這些工廠也將受到中國新限制措施的影響。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資料,中國控制了全球約96%的負極材料產能以及85%的正極材料產能。
曾在特斯拉(Tesla)與松下(Panasonic)內華達超級工廠負責電池製造的高階主管米科拉耶扎克(Celina Mikolajczak)指出,「美國東南部許多新建的電池工廠都會受到影響,這些都是他們的原材料來源」;總部設於北京的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關鍵礦物與供應鏈研究主管康布斯(Cory Combs)表示,北京此次將這些核心零組件納入管制範圍,「是一種重大升級」。
基準礦物情報(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政策與地緣研究員比爾(Bryan Bille)表示,出口管制也可能讓中國自身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電池產業捲入衝突。由於國內產能過剩,中國電池企業越來越依賴海外市場,中國將如何執行這一新制度仍不明確。彭博指出,中國最終如何運用其在電池產業的影響力,可能部分取決於貿易談判的結果。
- 稀土
- 中國
- 美國
- 鋰離子電池
標題:不只稀土?「鋰離子電池」成中國對美談判新武器 專家分析影響力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