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坐超過90分鐘,大腦會減少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建議,「短暫起身走動」的小段,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反應;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細數,那些藏在日常細節裡、讓體重悄悄上升的「生活陷阱」。
黃軒在臉書專頁「」指出,每天的習慣都在「偷偷幫脂肪加班」。有10個習慣,全中的人不在少數。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上不喫早餐
不喫早餐以為少攝取熱量,結果身體進入「節能模式」,代謝下降,到了中午餓爆,很多人就餓爆,東西一來就暴飲暴食。研究顯示常喫早餐者體脂較低;另一研究指出「不喫早餐+晚喫午/晚餐」的組合,肥胖機率更高。
●久坐不動的工作模式
連續坐超過90分鐘,大腦會減少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每天多站1小時,一年可多燃燒約35,000卡。
把長時間坐著切成「短暫起身走動」的小段,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反應(代表代謝更友善)每20-30分鐘起身2-3分鐘(輕走或中等強度走),優於「一次性連續運動、其餘久坐」。
●無糖飲料陷阱
零糖≠零胖。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會欺騙腦部與胰島素,造成食慾上升與脂肪囤積,糖飲料會增胖已是共識;人工甜味飲料(ASBs)與肥胖的關聯
含糖與人工甜味飲料均與肥胖/代謝風險升高相關;其機制涉及腸道菌相、食慾調控與能量代謝。
●熬夜滑手機
睡眠不足會提高飢餓荷爾蒙(ghrelin),降低飽足荷爾蒙(leptin)。會越晚越想喫,部分睡眠限制會「升饑餓素、降瘦體素」,讓你更餓、想喫更多。
●低脂食物迷思
低脂食物通常高糖、高澱粉,為了讓味道不難喫,業者往裡加一堆糖。結果誤以為在減脂,其實在增糖同款食品的「低脂/無脂」版本,平均含糖量往往更高(美國資料庫比對);長期高糖攝取與多種心代謝不良結局相關。
●情緒性喫東西
壓力時喫甜食,是身體在尋找「多巴胺補償」。但這快樂只撐10分鐘,脂肪卻留好幾個月。壓力、憂鬱或焦慮等負向情緒,與「情緒性喫東西」量表分數及體重問題有關;不過,人群間反應有差(有人喫多、有人反而喫少),顯示個體差異與環境情境重要。
●晚上喫太「健康」
什麼沙拉、果汁、堅果看起來都沒錯,但如果你一邊追劇一邊喫掉半包堅果、或喝一整瓶果汁,那熱量早就超標。堅果、果汁、優格都是健康食物,但能量密度、與你不知不覺喫的份量,決定了體重的走向。
●太少喝水了
脫水時身體常誤判為「餓」,其實你只是渴。每天少喝500ml水,就可能少燃燒200卡。以水取代含糖飲料或果汁,與較低的長期體重增加相關。另有小型短期研究顯示喝500ml 水可暫時性提高能量消耗。
●週末報復性放縱
「平日節制、假日補回」是最常見陷阱。週末兩天喫的熱量常超過工作日5天的熱量缺口。體重常在週末往上、工作日回落;若週末長期超喫超喝、又少動,會拖慢整體減重進度。這就是觀察到的「週末效應」的肥胖。研究顯示,週末暴食是導致減重停滯的主因之一。
●小酒怡情?熱量驚人!
酒精每1公克有7卡熱量,比糖還高。加上酒後代謝會優先分解酒精,脂肪只能乖乖被存起來。酒精本身高熱量,且代謝優先序會讓脂肪暫時「被擱置」。前瞻與影像學研究顯示,較高飲酒量與內臟脂肪、異位脂肪較多相關;整體證據對重度飲酒與脂肪堆積更一致。
黃軒說,「胖,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是每一個『沒在意的小習慣』累積起來的結果。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
。
標題:胖是「慣」出來的 醫:10個生活陷阱堆出脂肪人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