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財經

台灣代表團赴美參加全球乙醇峰會 攜手推動低碳燃料新時代

2025年全球乙醇峰會(Global Ethanol Summit)10月19日至22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匯聚超過50國能源官員與產業領袖,聚焦生質乙醇之低碳燃料政策、永續航空燃料(SAF)及糧能共生策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穀物暨生質產品協會駐台辦公室邀集產官學界的專家學者共組台灣代表團並前往參訪,包括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台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經濟部能源署、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等多家不同智庫學者共襄盛舉。

台灣代表團除在大會論壇聽取各國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之外,並赴明尼蘇達州考察乙醇產業鏈,瞭解「再生能源供電、智慧農業與碳封存」等淨零策略,進一步地了解美國如何透過政策誘因與技術創新雙軌推進的歷程,也為台灣未來生質燃料發展提供具體借鏡。

台灣代表團赴美 深化國際能源合作
美國穀物暨生質產品協會駐美代表盧智卿率台灣代表團赴美參訪,並與美國再生燃料協會(RFA)及Growth Energy等組織代表交流。Growth Energy執行長Emily Skor指出,「乙醇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低碳解方,將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美國擁有97座乙醇生產設施,年產量達380億公升,另有約80億公升閒置產能待利用。

菲律賓經驗:政策溝通是成功關鍵
菲律賓自2006年通過《生質燃料法》後,2009年起推行E5、2012年全面實施E10,菲律賓能源部次長Alessandro O. Sales也特別向台灣代表團介紹該國E10標準推行歷程。

Alessandro O. Sales次長表示,政府在政策上路前三年便積極地進行跨部門協調與車輛測試,確保政策順利落地,至今十餘年未出現車輛或燃料系統問題,且透過禁止糧食作物作為原料,成功兼顧糧食安全與能源自主,成為亞洲國家推動生質燃料的典範。

美國玉米產業:糧食與燃料並行不悖
POET企業事務副總裁Doug Berven指出,美國乙醇所用原料為工業級黃玉米,佔總產量99%,食品級僅佔1%,乙醇生產僅轉化澱粉成分,蛋白質、油脂與纖維皆回流至飼料與食品市場,形成農業循環體系。他引用美國農業部數據指出,美國玉米產量自1996年以來提升近五成,且強調並沒有使用更多土地,顯示「糧能共生」並非衝突,而是科技進步的成果。

明尼蘇達州參訪:從玉米田到航空燃料
10月22日至24日,台灣代表團赴明尼蘇達州實地考察玉米與乙醇產業鏈,拜會州農業廳長Thom Petersen及永續航空燃料樞紐(Minnesota SAF Hub)董事總經理Julia Silvis。明尼蘇達州玉米協會資深公共政策總監Amanda Bilek指出,美國乙醇相較汽油減碳約40%,結合再生能源供電、智慧農業與碳封存技術,有望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

州政府副廳長Andrea Vaubel說明,為了推動SAF的獎勵政策,明尼蘇達提供每加侖1.5美元的SAF退稅抵免,適用至2030年,並可與聯邦IRA法案45Z抵免疊加使用,以激勵永續燃料生產與航空應用,推動減碳產業鏈升級。

結語:可借鏡美國經驗,採用生質酒精作為低碳燃料,提高減碳效益
台灣代表團此行在論壇會議及產業參訪的過程中,了解到美國如何在政策、技術與市場整合下,建立乙醇產業生態系的發展過程。而台灣在邁向淨零轉型過程中,或許可參考不同國家採行的政策誘因與研發模式,採用生質酒精作為低碳燃料,並且進一步建立本土農產副產品為基礎的生質酒精技術,以促進產業鏈整合與碳管理創新,如此不僅能提升減碳效益,也有助強化能源自主與農業永續,為台灣低碳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

  • 乙醇峰會
  • 低碳燃料
  • 永續航空燃料
  • 糧能共生
  • 生質乙醇


標題:台灣代表團赴美參加全球乙醇峰會 攜手推動低碳燃料新時代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