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調查結果顯示,與不常使用GenAI的員工相比,每日使用GenAI的員工更能看到生產力(全球92%、台灣94%)、工作保障(全球58%、台灣55%)與薪資(全球52%、台灣38%)的具體提升。他們對AI在上述領域及其他所有觀察指標上的影響也更為樂觀。
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桂竹安表示,每天使用AI的員工正在獲得好處,包括更高的生產力、更大的工作保障與更好的薪酬。但若要讓這些好處規模化,企業必須超越訓練本身,重新設計工作,並重新定義人機協作關係。成敗與否,將決定GenAI能否成為真正的成長引擎,否則將錯失良機。
調查亦發現,在全球,與不常使用(51%)及從未使用(44%)的員工相比,每日使用GenAI的員工對未來一年自身職務的展望更為樂觀(69%)。不過,在台灣每日使用(44%)、每週使用(40%)及每月使用一次(41%)GenAI的員工,對未來1年自身職務展望的樂觀程度差異不大。
儘管全球有54%的受訪者過去1年曾在工作中使用過AI,常態性使用的比例仍偏低,顯示仍有成長的空間;台灣則有64%受訪者過去1年在工作上使用過AI,高於全球平均,這代表台灣員工更常運用AI在工作環境中。然而,僅14%的全球受訪者和13%的台灣受訪者每天使用GenAI;每日使用「代理式 AI」(Agentic AI)者比例更低,全球和台灣皆僅有4%。
在面對新興科技的同時,儘管企業正投資於技能提升計畫,調查指出,僱主在技能培育上的投入並不均衡。全球僅51%、台灣僅20%的非管理職認為擁有所需的學習與發展資源,管理職稍高(全球66%、台灣46%),高階主管則最高(全球72%、台灣83%)。
依目前趨勢,已使用GenAI的族群將進一步拉開與其他員工的差距。全球75%、台灣47%的每日使用GenAI者認為自己擁有所需的學習與發展資源,但不常使用GenAI者如此認為的比例較低(全球59%、台灣32%)。
在員工是否感到自己身處支持學習的文化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整體而言,全球54%的受訪者表示其團隊會把失敗視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不同產業也有差異,在全球科技業,這一比例達到65%,運輸與物流業則僅47%。在台灣,僅有30%員工認為其團隊會把失敗視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電力與公用事業(71%)、農業(67%)、專業服務業(54%)較高,運輸與物流業則僅5%。
雖然全球有70%的受訪者每週至少一次對工作感到滿意。但壓力跡象同樣明顯。僅53%的全球員工對自身職務的未來「高度」樂觀,其中非管理職(43%)遠低於高階主管(72%)。對組織目標的看法也呈現分歧,全球64%表示了解其組織的長期目標;在非管理職(57%)與 Z 世代(61%)的比例較低。
僅有40%台灣受訪者每週至少一次對工作感到滿意,有26%對自身職務的未來「高度」樂觀,非管理職(13%)遠低於高階主管(66%),與全球趨勢大致相同;台灣僅37%表示了解其組織的長期目標,明顯低於全球;在非管理職(25%)與 Z 世代(32%)的比例更明顯偏低。
55%的全球員工正承受財務壓力,台灣的比例則較全球稍低(48%)。逾三分之一員工(全球35%、台灣34%)每週至少一次感到工作不堪負荷,全球Z世代(18~28歲)更高達42%,不過,台灣反而是千禧世代(29~44歲)的比例較其他世代更高(39%)。
不到一半(全球43%、台灣34%)的員工在過去1年獲得加薪,且不到5分之1(全球17%、台灣14%)獲得升職。今年主動尋求加薪的員工比例較去年減少(全球43%降至37%,台灣23%降至20%),主動尋求升職的比例也較去年減少(全球35%降至32%,台灣19%降至16%),或許反映出較艱困的經濟情勢。
桂竹安指出,調查顯示GenAI的每日使用者在員工生產力、工作保障與薪酬均顯著提升,然而每日使用GenAI的員工不到2成。這不僅涉及科技升級,更關乎人才培育與習慣養成。當員工壓力升高、感到工作量不堪負荷,領導者必須重新設計工作,形塑創新文化,並透過培訓課程建立共同的AI語言與素養,以簡單可落地應用的日常案例深化內部應用,協助員工將AI塑造成自身的數位夥伴,重塑AI時代的人才新價值。
- 生成式AI
- 台灣AI使用率
- 工作保障
- 員工生產力
-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 Pwc
標題:每日使用生成式AI 調查:員工生產力更佳、薪資明顯提升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