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採蘋13日下午在臉書粉專發文,分析這筆台灣對美投資,若是說不,可能會犧牲毛利率5%以下的台灣中小企業,但若說好,要承擔的就是3500-5500億美元投資失敗的風險。因為反對的人很多,所以她要分析一下拒絕的代價,目前台灣適用的稅率是20%,日韓則是15%,等於台灣落後日韓5%,意味著與日韓有競爭關係的企業,只要毛利率差在5%以內,相當於是把生意讓給日韓。
胡採蘋指出,目前有455家公司放無薪假,應該會是海景第一排,就算是毛利率稍高、有降價競爭空間的公司,也需要估算降價以後,公司還有無賺錢,如果沒有經營的利潤,那它們就是海景第二排。相較之下,長期經營、有積累的公司,可能不會選擇關廠,但會到日本或韓國設廠,因為長期價差直接就是5%。
胡採蘋提醒,這當中還存在一個變數,就是「樂觀想像」關稅會維持在20%,但如果沒有談成協議,是否會回到最初的32%?雖然有些產業確實可能被犧牲,但若拒絕台美關稅協議,犧牲的不僅是這批產業,還換不到電子業優惠關稅,形同「雙殺」;不少人會認為:「台灣經濟根本不好,只有台積電好」、「台灣不要拿家產投資美國,不能做這個決定」,不過只要say no,上述那些就是台灣要付出的代價,無法做到yes跟no同時說。
接著,胡採蘋點出說「yes」的風險,就是這些投資到底是會成功還是失敗,因為美國已經失去製造業文化、人力成本又高、工會強悍,難以斷定美國製造業還有沒有救,即使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看起來是成功的,但不代表其他企業過去也會成功,比如三星德州泰勒廠就已經遭遇慘敗。
假設在美國的投資非常成功,又是否會造成母國的經濟排擠,重演過去「西進中國、掏空台灣」的惡夢,則是很多人真正擔憂的問題,只是,一旦決定赴美投資,台灣的目標,一定是需要有效管理這些投資計畫,讓在美國的投資專案和母國之間,產生互相成就的經濟效應,如何取台灣與美國各自的長處來互補,而不是讓新的投資排擠母國經濟,這也是一個商業上的巨大挑戰,所有成功的投資,都需要嚴密的管理。
胡採蘋還說到,如果台灣不去投資,日韓都去美國投資,萬一美國製造業真的復興了,台灣卻錯過這個機會,後續又該如何?當然,所有的商業決定都不容易,都會有pros and cons(優缺點),有機會也有風險,但仍要考慮清楚,做出決定,然後承受結果,喊話:「為台灣做一個好的決定,我們一起思考機會在哪裡,風險有多大,然後把我們的國家承擔下來。」
- 美國
- 台灣
- 關稅
- 貿易協議
- 投資金額
- 胡採蘋
標題:台灣將對美投資逾3500億美元?胡採蘋:決定不容易 或應把握機會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