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財經

本土化電芯搶佔儲能與AI商機 一窺台塑新智能如何壯大新能源版圖

台塑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投資上百億元打造彰濱工業區台塑尖端能源2.1GWh電芯及模組廠,正式完工量產,今(13)日首度對外公開。在全球電芯市場不公平競爭的現況中,本土化電芯如何搶佔儲能與AI商機、壯大新能源版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首度曝光!搶佔儲能、電巴商機 進軍AI市場

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宣布完工量產,在2023至2024年建廠期間,因提前掌握市場動態與訂單,確保建廠、量產、出貨無縫接軌。目前已確認出貨規模涵蓋100MW/350MWh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量產電池包與電動物流車測試電池包等,甚至憑藉台灣國產優勢搶佔全球AI商機,成功研發美國資料中心專用UPS電池系統,強勢進軍AI市場。

彰濱電芯及模組廠整合了台塑企業核心技術與資源,其中包括合漿、塗佈、輥分、切捲、組裝、烘烤、注液、化成等8大製程,到最終模組封裝與出貨,全程高度自動化;另外,安全與品質是重中之重,電芯產線嚴格控管粉塵、毛刺、水分等3關鍵,設立潔淨、 溫度、濕度、安全、效率等5管制。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指出,台塑新智能廠生產磷酸鋰鐵電池,相較易發生爆炸事故的三元鋰電池更加安全,全球磷酸鋰鐵電池技術主要掌握在中國大陸,而台塑也握有磷酸鋰鐵電池,這也是台塑新智能的優勢。

▲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宣布完工量產,目前產線已接獲大規模儲能系統訂單,今年也將陸續出貨電動車用電芯。(圖/記者鄭妤安攝影)
全台灣最大的電芯工廠 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一期、二期計劃曝

台塑新智能的「彰濱電芯廠」是目前全台灣最大的電芯工廠,一期工廠已在去年完工量產,產能仍在爬坡階段,預估今年的設計產能將達7成,明年能完整的將產能開出。

除了滿足國內需求,公司也已在海外接觸潛在客戶,「一座成功的工廠將推動下一座工廠的建立。」王瑞瑜表示,未來5到9年,台塑新智能預計再投逾400億元,分階段興建5GWh以上二期電芯廠、5GWh殼體廠、10GWh金屬加工處理廠、5GWh模組廠及正極材料廠,擴大電池國產化規模。

針對二期電芯廠的規劃,台塑新智能盼能讓台灣成為東南亞的基地,供應當地的電芯需求,一期目標今年損益兩平,營收破100億元,待明年產能滿載後,盼能突破150億元,而二期規模預估將會遠大於一期。

▲台塑新智能的「彰濱電芯廠」是目前全台灣最大的電芯工廠,一期工廠已在去年完工量產,產能仍在爬坡階段。(圖/記者鄭妤安攝影)
王瑞瑜大談「地緣政治風險」與「本土電芯競爭力」 新能源即國安問題

台灣對於電芯的需求到了2030年,預估將超過10至13GWh,全球需求更上看300GWh。台塑新智能於2022年成立時,早已認知到發展本土電芯的重要性。過去幾年,台灣從國外進口電芯約有2.9G,其中有9成是從中國進口,金額高達227億元。然而,王瑞瑜點出其中的地緣政治風險,「若所有電芯都靠國外進口,國與國之間若有任何摩擦等因素,台灣就無電芯可用」。

台灣對新能源的需求再度浮上檯面,且追求淨零排放的路徑上,電動車、再生能源等都需要儲能,發展AI也一定要有電。王瑞瑜向政府喊話,籲其多關愛新能源產業,政策要扶植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是基礎工業,若有欠缺,恐成國安問題。

她補充說明電芯電池的現況,中國的電芯具國際競爭力,當地政府自2009年起提供相關補助,且電芯及模組進口台灣的關稅為零,但若出口到中國的關稅是10%,因此盼政府能讓台灣的新能源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台灣絕對要有電芯廠,這是我們的戰略物資」。

台塑新智能目前在台灣及韓國設有研發基地,於台灣及美國德州廠進行生產,最後銷往台灣、越南、印尼、日本、美國等地,未來盼有更多東南亞客戶,完整供應鏈佈局。

關鍵字
  • 台塑集團
  • 台塑新智能
  • 台塑新智能電芯廠
  • AI
  • 電動巴士


標題:本土化電芯搶佔儲能與AI商機 一窺台塑新智能如何壯大新能源版圖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9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