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翁喫飯配「它」得癌前病變 醫:食道癌風險高90%

醫師指出,超過65°C的熱飲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A類致癌物」,並有研究發現每日喝高溫熱飲,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比喝低溫飲品高出90%;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老伯吞嚥異常又胸悶,原以為是喉嚨問題,輾轉就診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才發現食道下段已有部分細胞異化。醫師鄭泓志追問發現,患者每天喫飯都習慣配熱湯,而長期攝取過燙食物,可能反覆傷害食道黏膜,進而增加食道癌風險。並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熱飲列入2A類致癌物,伊朗研究也發現,每天喝熱飲(湯)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相比喝低溫飲品者高出90%,不可不慎。

食道脆弱 不耐高溫反覆刺激

鄭泓志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與胃相比,食道缺乏厚實黏膜層保護,更容易受高溫食物損傷。上食道段受熱常引起短暫疼痛或水泡,雖然不易癌變,但下食道段若長期暴露在高溫中,不但易導致吞嚥不適,還會因胃酸逆流幹擾修復,加速細胞病變的可能。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6年公告,超過65°C的熱飲已被列為「2A類致癌物」,即「可能對人類致癌」。2019年發表於《國際癌症期刊》的研究則發現,伊朗古列斯坦(音譯,Golestan)地區每日喝超高溫熱茶或熱湯者,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比喝低溫飲者高出90%。

醫師指出,患者每天喫飯都習慣配熱湯,而長期攝取過燙食物,可能反覆傷害食道黏膜,進而增加食道癌風險;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3招判斷湯品是否過燙

為保護食道黏膜,鄭泓志建議民眾養成以下3個判斷與飲用習慣:

第一口燙就該放涼:如果舌頭或喉嚨感到刺痛,表示湯太熱,切勿勉強吞嚥,避免高溫破壞食道表層黏膜。

用舌尖試溫、湯匙攪拌:舌尖感知溫度較敏銳,可以先輕觸湯匙或杯緣再入口;攪拌有助降溫與均勻熱度;或倒在杯蓋上,啜飲測溫;在外購買熱飲,記得靜置5分鐘;燉湯或煮湯可以透過加點溫水來降溫。

小口啜飲、避免大口吞下:大口吞嚥熱湯容易讓高溫直接接觸食道,短時間內造成較大的溫度衝擊,甚至可能傷及更深層的組織。最好的方式是改用小口啜飲,讓熱氣在口腔稍微分散,減少直接燙傷的風險。




標題:翁喫飯配「它」得癌前病變 醫:食道癌風險高90%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0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