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

巷仔內/庇護神話破滅!烏克蘭難民成波蘭最沉重負擔

波蘭曾是歐洲最積極接納烏克蘭難民的國家,如今態度急轉彎,三年過去,烏克蘭人從受歡迎的「戰爭鄰居」,逐漸變成政治口水與民意反彈的焦點。最新民調顯示,波蘭對烏克蘭人的好感度顯著下降,官方政策也逐步收緊,庇護不再是無條件的善意,而成為社會現實與選舉壓力下的取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年庇護熱情告終 社會轉向質疑與防備

自從俄羅斯於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波蘭成為烏克蘭人逃離戰火的第一站,超過140萬人越境尋求庇護。當時波蘭社會展現空前團結,不僅政府開放邊境,許多民眾自發提供食宿與支援,媒體形容這是一場「全民動員的善意行動」。

然而三年之後,這場庇護關係逐漸變調。根據波蘭最新民調,僅三成波蘭人對烏克蘭人持正面看法,反感比例上升至38%,比去年增加10個百分點,與2023年相比更下滑21點。對烏克蘭難民的支持,正逐步由熱情轉為懷疑與排斥。

根據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報導,28歲的弗拉迪斯拉夫(Vladyslav)來自烏東城市伊久姆(Izium),為了逃避兵役,在戰爭爆發半年後前往波蘭,如今在華沙東郊的超市工作。他坦言,自己不願參戰、不想殺人,也不想陷入憂鬱,「有次顧客直接問我,為什麼不去前線打仗。」

他的妹妹目前在波蘭念書,但因口音遭同學排擠。他也常在社群平台上看到針對烏克蘭人的仇恨言論,壓力愈來愈大。

烏克蘭幫派跨國綁架 疑涉器官買賣

社會情緒的惡化不僅來自文化融合困難,近期爆發的烏克蘭幫派案件更點燃輿論焦點。波蘭中央調查局(CBŚP)日前破獲一個來自烏克蘭的犯罪集團,專門綁架非洲移民並向家屬勒索贖金,手段殘暴,甚至威脅進行器官買賣。

調查指出,6月14日,兩名衣索比亞男子在波蘭西部遭脅持,綁匪將人脫衣、捆綁並塞入車廂內運送,幸運逃脫後揭發整起案件。10天後,該集團又在拉脫維亞綁架3名馬利男子,其中一人被綁在樹上施以棍棒暴打,還錄影傳給家屬索討贖金。

警方表示,這個幫派表面上從事人口偷渡,實際上是「雙重斂財」,先收移民偷渡費,再綁架人質向家屬勒索。6月25日,警方於波蘭北部攔截三名嫌犯,並於西部城市再逮捕一人,三人為烏克蘭籍,已依組織犯罪、綁架勒贖與協助非法越境等罪嫌收押調查。

波蘭對烏克蘭難民的蜜月期結束了

負責推動烏波對話的「烏克蘭之家」基金會專家佩斯特裏科夫(Oleksandr Pestrykov)指出,這波反感來自難民數量壓力、資源分配焦慮,也與整體社會對外來者的態度惡化有關,「2022年來的那批難民,蜜月期確實已經結束。」

政治層面也反映出這波轉變。波蘭總統當選人納夫羅茲基(Karol Nawrocki)在選戰期間強調「醫療資源優先留給本國人」,並暗示外籍人士可能失去育兒補助「800波幣計畫」的資格。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更暫停與白俄邊境的庇護申請,並發起線上活動,勸阻非洲與中東移民前往波蘭。

面對來自保守派與極右翼的壓力,波蘭7月初也重啟與德國、立陶宛的邊境管制,暫停申根自由通行,避免他國難民經波蘭轉進西歐。

烏克蘭人經濟貢獻不容忽視 但信任已動搖

儘管社會情緒趨於排外,經濟層面卻無法忽視烏克蘭人的貢獻。波蘭國營銀行BGK首席經濟學家瓦雷夫斯基(Mateusz Walewski)指出,烏克蘭人雖多從事倉儲、清潔等基層工作,但對波蘭GDP的年增率貢獻達0.5%至2.4%,不容小覷。

根據統計,戰前抵達波蘭的烏克蘭人就業率達93%,難民身分者也有68%,是歐洲接收國中比例最高。這些烏克蘭人多數學歷高,卻從事低薪工作,是支撐波蘭基層經濟的主力。

瓦雷夫斯基提醒,若波蘭要留住這批勞動力,需建立更完整的社會流動與融合機制,如果烏克蘭人只是填補勞力缺口,長期來看,恐將滯留於制度邊緣。

在庇護制度與社會信任之間,波蘭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從感動到反感,從接納到排斥,烏克蘭難民在波蘭的角色,正從受保護者轉為社會檢討對象,這樣的轉變,仍在劇烈地發生中。

  • 俄烏戰爭
  • 波蘭
  • 烏克蘭
  • 俄羅斯
  • 難民


標題:巷仔內/庇護神話破滅!烏克蘭難民成波蘭最沉重負擔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