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張家銘表示,關節不是因為動太多才壞掉,而是因為長期不動,或一直錯誤地用力,才慢慢走向退化。平日多安排騎腳踏車,或是深蹲練習等活動,能維護關節健康;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人一聽到關節炎,第一個念頭就是多休息、不要動太劇烈。然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關節不是因為動太多才壞掉,而是因為長期不動,或一直錯誤地用力,才慢慢走向退化。尤其,軟骨、滑膜、甚至骨頭,有適度的活動,它們就像「聽」到關鍵訊號,可以啟動修補、抗發炎、甚至再生。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發文分享,有些人常問他說:「張醫師,我一運動膝蓋就痛,是不是代表我不能動了?」但事實其實完全相反。
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節會聽話,但需要「對的節奏」。他引述一項指出,關節裡的細胞有像感應器一樣的裝置,像是Piezo1、TRPV4、Polycystin-1,它們的功能在於,當民眾走路、蹲下、伸展時,這些自然的動作就像按下開關,能讓關節細胞開始活起來。可是,一旦怕痛就躺著不動,一久坐就是一整天,這些開關就會漸漸「關機」。細胞開始老化、發炎,關節滑液變少,軟骨變硬又脆,整個關節像壞掉的「拉鍊」,越來越卡,越來越不順。
事實上,運動不是在折磨關節,而是在喚醒它。張家銘表示,每天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在遊泳池裡走路、或是深蹲練習,這些輕量活動是給關節最好的「維他命」。對於中年以後的族群,這樣的運動會讓關節更健康。運動會讓細胞釋放修復訊號,讓血液循環變好,讓關節滑液分泌增加,因此,卡卡的膝蓋可以重新潤滑。
張家銘提醒,傳統觀念會以為關節退化就是「磨損」,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細胞聽不到指令了」。現在的科學發現,當細胞接收不到來自外界的壓力與拉力訊號,它就會以為「身體不再需要它」,然後開始萎縮、凋亡,甚至釋放破壞性的酵素來分解軟骨。這意味著,細胞沒有外來的適度刺激,就會進入「發炎模式」,而不是「修復模式」。在關節還沒壞掉前,養成「動得對」的習慣,可以延緩退化10年、20年。
對於已有關節炎的患者,醫師張家銘建議,可以從事像水中步行、靠牆微蹲等運動,幫助關節不再卡;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對於已有關節炎的患者,到底該怎麼運動?張家銘建議,關節炎時不動反而會讓細胞更不敏感,讓關節更僵硬、更容易退化。人從事像水中步行、騎室內腳踏車、椅上擡腿、靠牆微蹲等運動,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就是關節細胞最愛的節奏。只要不痛、不腫、不過度,可藉此慢慢喚醒關節的再生能力。
張家銘補充,關節退化不是一夕之間發生,而是長期靜止、壓力不當、訊號失聯的結果。平日只要願意多走幾步路、多伸幾次懶腰、多給膝蓋一點力量,就是啟動健康的訊號。
。
。
標題:關節動太多會壞掉? 醫揭「2大NG習慣」會更僵硬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