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油的品質不僅取決於濃度,營養師戴嘉珠說,背後的「型態」與「製程」才是影響吸收率與健康風險的關鍵因素;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魚油被視為保健聖品,許多人為了提升心血管健康與抗發炎功能而每日補充。營養師戴嘉珠在臉書專頁「」提醒,魚油的品質不僅取決於濃度,背後的「型態」與「製程」才是影響吸收率與健康風險的關鍵因素,若不當加工甚至會產生致癌物質。
魚油型態大不同 rTG吸收率最高
市面上常見的魚油分為3種類型:TG(天然型)、EE(乙酯型)與 rTG(再酯化型)。戴嘉珠指出,其中以 rTG 型為最佳,因其經過再酯化技術處理,不僅恢復接近天然結構,更兼具高濃度與高吸收率的優勢。根據研究 rTG 的吸收效率約為EE型的1.5倍。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喫魚油沒感覺,可能是買到便宜的乙酯型,身體難以吸收,自然看不到效果。」戴嘉珠表示,選擇錯誤不僅浪費錢,更無法達到預期的保健作用。
高溫製程藏風險 恐喫進2級致癌物
除了魚油型態,製程溫度同樣不可忽視。若在高溫下加工,魚油可能產生兩種被國際列為2A級潛在致癌物的物質——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Es)與3-單氯丙二醇(3-MCPD)。這兩者皆被列為需檢測的風險成分,連衛福部也訂有限量標準。
然而,市售產品多以「通過SGS」作為宣傳口號,卻未必公開具體檢驗數據。戴嘉珠提醒「若產品未主動提供這兩項的完整檢驗報告,消費者就無從得知是否喫進了毒素」。
營養師戴嘉珠指出,若產品未主動提供完整檢驗報告,消費者就無從得知是否喫進了毒素;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選對魚油4大指標 補得安心又健康
戴嘉珠建議,選購魚油時可依據以下4大標準判斷品質:
1. rTG型態:吸收率高,效益更明確。
2. 低溫超臨界流體製程:避免高溫產生致癌物。
3. 公開完整檢驗報告:透明揭露GEs與3-MCPD數據。
4. 通過國際認證:如 IFOS(國際魚油標準)或 GOED(全球EPA/DHA組織)等。
此外,高品質魚油通常還具備以下特性:來源與成品均獲認證、具淨化技術減少腥味、完成重金屬與氧化度檢測、膠囊小巧好吞服等。
小心「濃度迷思」 行銷話術不等於實質品質
「不是每罐魚油都一樣,有些只是比較會行銷。」戴嘉珠強調,與其追求標示上數字漂亮的產品,不如選擇那些實實在在把製程與檢驗做到位的品牌,這樣的魚油,才是她願意讓家人安心服用的選擇。消費者若想透過魚油補充健康,除了注意濃度,更應了解背後的製造過程與安全保障,才不會好心補身卻補出問題。
。
。
標題:買錯魚油難吸收 加工不當白喫一場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