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是評估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成年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記者林志怡攝)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也跟著失控,近5年40歲以上國人約35%罹患代謝症候群,其中80%腰圍過粗,糖尿病風險也飆升6倍。醫師提醒,使用藥物減重是可行手段,但若沒能同時改善生活型態,未來復胖機率非常高,民眾減重時務必同步調整飲食、運動及其他生活型態,才能守住減重成果、維持健康。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曾桂琴指出,代謝症候群若放任不管,患者未來罹患心血管及腦中風的風險比常人高2倍,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風險也分別比健康者高3倍、4倍、6倍,腰圍過粗更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警訊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提醒,民眾用藥減重時,千萬別忘了一併調整生活型態,停藥後才能繼續維持健康。
(記者林志怡攝)
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提到,門診遇到的代謝症候群患者多是健檢發現異常後前來求助,其中不少具有運動習慣,有一名個案雖每週遊泳5天、每次持續30分鐘,飲食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卻仍出現代謝症候群,進一步監測才知道,個案的運動強度根本不夠,後來提高有氧運動強度後,狀況明顯改善。
蔡孟修提到,近年來很多人關注短時間就能有效協助減重的「瘦瘦針」,但臨牀研究顯示,同樣使用36週藥物、減少20%體重後,持續用藥組體重可再下降5%,但改用安慰劑的個案1年後反而平均復胖14%。
另有研究指出,使用傳統口服藥預防糖尿病者,追蹤2.8年後,糖尿病發生率可降低31%,但透過保持健康飲食、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且達成減重目標的「生活型態調整組」,糖尿病發生率可降低58%,效果比單純用藥者更好。
國健署持續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記者林志怡攝)
蔡孟修提醒,改變生活習慣比起藥物更能有效且長期的改善肥胖與慢性病風險,藥物雖能在短時間內減少體重,但若生活習慣沒有改變,只會讓人陷入用藥、復胖、再用藥的循環,民眾用藥減重時,千萬別忘了一併調整生活型態,未來停藥後才能繼續維持健康。
此外,蔡孟修呼籲,民眾拿到健檢報告時,務必注意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數值是否異常、腰圍與體重是否超標,若出現紅字,千萬不要輕忽、放任,應即時尋求家醫科或預防醫學科協助,否則可能錯失扭轉疾病前期的機會,未來反而真的進入疾病狀態。
。
。
標題:只用藥物減重還不夠!停藥後恐復胖 醫籲必做「這件事」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