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鬼門開避陰邪 5類中藥溫陽散寒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劉宗昇表示,艾草性溫,擅長溫經散寒、止血止痛;菖蒲芳香開竅、化濕醒神;圖為艾草、榕樹葉、菖蒲。(資料照)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農曆7月,俗稱鬼月,因氣候濕熱且傳統信仰認為陰氣較重,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劉宗昇表示,中醫傳統中,有多種方劑用於對抗「陰邪」,如寒濕之氣或環境濕氣引起的症狀,強調溫陽散寒、芳香化濕及開竅醒神,幫助緩解疲勞、消化不佳或精神不適等問題。

劉宗昇指出,中醫將「邪氣」分為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外感「六邪」:風、寒、暑、濕、燥、火。其中,寒與濕屬「陰邪」,易在潮濕環境中引發感冒、疲勞或脾胃不適。其他如疫病、腫脹或產後虛弱,也被視為「邪氣」影響。農曆七月氣候濕熱,易加重陰濕之氣,影響陽氣平衡。中藥方劑透過溫經散寒、化濕解毒,幫助恢復體內平衡,維持健康。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曆7月養生中藥

●艾草、菖蒲:溫經化濕 舒緩不適

劉宗昇說,艾草性溫,擅長溫經散寒、止血止痛,常用於艾灸或泡澡,能緩解濕氣引起的腹痛或疲勞。菖蒲芳香開竅、化濕醒神,根部入藥,有助於改善精神恍惚或消化不佳。傳統方劑如「五邪湯」常加入菖蒲,調理夜間不安或脾胃虛弱。建議以薰香、泡澡或外敷為主,避免過量內服以免刺激腸胃。

●蒼朮:燥濕健脾 調理脾虛

劉宗昇指出,蒼朮性溫,擅長燥濕運脾、祛風散寒,適用於濕氣重導致的腹瀉、乏力或食慾不振。方劑如「消陰止瀉丹」以蒼朮為主,改善陰濕引起的脾虛症狀,特別適合潮濕環境。使用時可薰香或依醫囑內服,搭配白朮能增強健脾效果,幫助恢復消化功能。

●開竅藥物(如沉香、麝香):芳香醒神 調和心脾

劉宗昇說,沉香溫腎通心、開竅醒腦,麝香芳香化濁、活血散結,兩者均有助於緩解精神疲憊、失眠或心脾不調引起的煩躁。古籍記載,芳香藥物能調理脾胃、驅除濕氣,改善心神不寧。建議以薰香為主,避免內服以防過敏或毒性風險,特別適合用於環境淨化或助眠。

●薑類藥物:溫陽散寒 增強體力

劉宗昇表示,乾薑溫中散寒,增強脾胃功能,附子、細辛、蜀椒則能回陽救逆,補充陽氣,適合寒濕環境引起的乏力、喘咳或肢體冰冷。方劑如「石室祕丹」以薑類藥物為主,幫助驅散寒氣、提升體力。建議以薑湯沖服,注意控制劑量,避免過熱引起口乾或上火。

●硃砂、雄黃:鎮靜安神 外用為主

劉宗昇提到,硃砂清心安神、鎮驚解毒,雄黃外用殺蟲解毒、闢穢,常用於心神不寧、煩熱失眠或環境衛生防護。方劑如「祛邪丹」多用於外用香囊,近代因毒性已少內服。建議將其裝入香囊,懸掛於牀邊或門口,嚴禁自行內服,以確保安全。

劉宗昇說,中醫在農曆7月的養生方法,旨在透過溫陽化濕、開竅醒神的藥物與日常調理,幫助平衡陰陽,增強身心健康。這些傳統智慧結合現代生活方式,能有效應對濕熱環境的挑戰,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每一天。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劉宗昇。(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標題:鬼門開避陰邪 5類中藥溫陽散寒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