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韓媒朝鮮日報報導,今年台灣人均GDP將時隔22年超越韓國,但在2000年代初期,韓國的成長曾遠遠壓倒台灣。從人均GDP來看,韓國在2003年超車台灣後,早早於2007年加入「2萬美元俱樂部」,2016年又進入「3萬美元俱樂部」,分別比台灣早了4年與5年。然而,近期情勢逆轉,台灣將以比韓國快逾兩倍的速度突破「4萬美元」大關。
韓國失去成長動能,台灣找到新成長動能
專家指出,韓國大幅落後台灣的首要原因,是失去了「成長動能」。在2016年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之前,韓國曾仰賴半導體與「車化精(汽車、化學、煉油)」這些明確的成長引擎。但此後10年間卻未能找到新的經濟成長點。與20年前相比,韓國前10大出口品項中有9個是相同的。除了半導體之外,汽車、石油產品等都是在1970至80年代重點發展的重工業產品。
相較之下,台灣透過在半導體領域的「選擇與集中」,找到了新的成長引擎。台灣認為,如果試圖在半導體產業中包辦從設計到生產的所有環節,將難以在競爭中生存,因此全力投入晶圓代工。韓國選擇了薄利多銷的市場的同時,台灣選擇了比記憶體市場大兩倍以上的晶圓代工市場,即使三星從10多年前就開始投資晶圓代工,但未能縮小差距。

另一個讓台灣超越韓國的關鍵,被認為是台灣政府將半導體與AI共同列為「未來核心產業」,並給與全面性的支持。
台灣前總統蔡英文曾承諾,要把台灣打造成「亞洲矽谷」,並從2016年開始集中投資AI和半導體。進入2020年代後,她更提出將台灣打造為「AI之島」的構想,並將超過GDP 1%的資金投入AI領域。此外,政府也為AI新創公司提供稅收優惠,並與台灣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台積電合作,大幅擴展AI晶片生產基礎設施。
相較之下,韓國直到近期才提出「AI G3(全球三強)」的目標。雖然政府發布「超創新經濟」戰略,承諾擴大AI投資,但預算僅3兆韓元,僅為中國(50兆韓元)的6%、美國(30兆韓元)的10%。
天主教大學教授梁俊錫(音譯)表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不像韓國那樣深受供應鏈或勞動市場僵化的影響。」
台灣提高人才競爭力
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近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在69個受評比經濟體當中,台灣的人才競爭力位居第17名。這一成績遠超韓國(第37名)、中國(第38名)和日本(第40名)等亞洲製造業強國,在亞洲地區僅次於香港(第4名)和新加坡(第7名),排名第三。
報導分析,台灣更注重半導體、AI等領域的優秀人才,這些人才能得到的薪資待遇與社會地位都相對較高。
然而,韓國的情況則截然相反。科學技術領域的核心人才因企業和學術界待遇不佳等問題而流向海外。據韓國統計廳的數據,在海外工作的理工科博士學位持有者比例,從2020年的15.3%激增至去年的22.7%。相較之下,台灣在同一時期則從8.5%下降至7.2%。
祥明大學教授李鍾煥(音譯)指出,「韓國是一個即使設立半導體系,學生也會中途退學去讀醫學院的國家。本應投入AI領域的優秀人才,正流向海外和醫學院。」
- 韓國
- 台灣
- 人均GDP
- 亞洲矽谷
- 晶圓代工
- 人才競爭力
標題:韓媒驚嘆「台灣贏了」!人均GDP估贏韓國 專家揭背後3關鍵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