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罹患糖尿病20年的男子,採用1212間歇性斷食法3個月、搭配運動,成功減重23公斤;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55歲男工程師,罹患糖尿病20年,他看著網路數據指出:「糖尿病人壽命比一般人少10-20年」而感到焦慮不已。因此,他決定尋求營養師協助,誓言逆轉血糖,為自己爭取更多健康歲月。除了營養師為他量身打造的「1212間歇性斷食法」,他也積極運動,每天上班前堅持爬山2小時,3個月後從113公斤降至90公斤,血糖也穩定下來。
多數人減重時聽到的間歇性斷食法多半是168,但它並非適用於所有人。營養師薛曉晶於臉書專頁「」發文引述2025年1篇刊登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雖然能有助改善血糖震盪與胰島素敏感性,但對於血糖已過高的病友而言,若方法不當,反而可能帶來危險。這正是該個案一開始遇到的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友貿然採用168 恐致低血糖
薛曉晶指出,該個案初期的空腹血糖曾飆破220,糖化血色素(HbA1c)更高達12,已嚴重失控。他急於求成,自行嘗試了流行的168斷食法,一開始因基礎血糖過高,並未出現明顯低血糖。但隨著血糖逐步下降,她反而擔憂若他持續嚴守168,加上藥物作用,可能會在某次運動中突發低血糖,甚至引發更危險的狀況。
薛曉晶分享,根據2025年1篇發表於《BMJ》的系統性回顧顯示,間歇性斷食對於體重與心臟代謝健康雖有顯著幫助,但若無醫師監測,特別是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風險不容忽視。這也提醒我們:並非所有斷食模式都適合套用,必須因人制宜。
從168到1212的安全斷食模式
薛曉晶表示,發現該個案不適用168斷食後,立即將飲食計畫調整為更具彈性的「1212」模式:每天空腹12小時、進食12小時。這樣不僅能讓胰臟獲得足夠休息,又巧妙地避免了空腹時間過長可能引發的血糖危險。加上該個案開始運動,她也特別叮囑,在運動前一定要先補充1杯牛奶和麥片。這能確保他在運動時有足夠的能量來源,避免因低血糖而暈倒。
2025年《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期刊的綜述表明,醫學營養療法(MNT)對糖尿病患者是重要的,其中「個別化飲食設計」被認為能顯著提升依從性與安全性。舉例來說,如果該個案的晚餐能在傍晚6點前結束,隔天早晨運動前再補充1份輕巧的點心,胰臟便能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同時也能讓他的運動計畫執行得更安全有效。
營養師提醒,運動前一定要補充點心,如1杯牛奶和麥片,運動時才有足夠的能量,避免因低血糖而暈倒;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積極運動+數據監測 成功減藥
薛曉晶說,除了精準的飲食調整,該個案還展現了驚人的毅力,每天堅持爬山2小時,下山後再直接上班,日總運動量高達2至3小時。這份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讓他的血糖開始逐步穩定下降。
根據2025年刊登在《Acta Clinica Belgica》的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搭配適度運動,不僅能改善代謝症候群,也能有效降低藥物依賴。
薛曉晶指出,僅僅半個月,該個案的空腹血糖就從220降至100-120之間,醫師見狀也欣然同意開始「減藥」;1個月後,他的體重成功減少了10公斤,而藥物也只剩下最低劑量的Metformin;3個月後,他從一開始的113公斤降至90公斤,血糖更是穩定控制在100以下。
3大成功關鍵與實踐計畫
薛曉晶強調,從該個案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糖尿病管理並非單靠「意志力」就能成功,而是要在專業監測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她也整理了逆轉糖尿病的3大關鍵:
●調整斷食模式:從對某些人風險較高的168,轉變為更安全的1212模式,避免過度空腹導致低血糖。想採用1212間歇性斷食的人,可將進食時段安排在早上6點到晚上6點,一日3餐建議如下:
◎早餐:牛奶+燕麥+莓果,提供低GI的穩定能量。
◎午餐:糙米飯+雞胸肉+青花菜,兼顧蛋白質與豐富膳食纖維。
◎晚餐:清蒸魚+地瓜+燙青菜,低脂又有助於穩定餐後血糖。
●安全運動策略:運動前務必補充牛奶和麥片,運動中隨身攜帶葡萄糖錠以備不時之需,有效降低風險。
●數據監測與醫病配合:每週定期監測血糖、體重,並積極與醫師討論減藥計畫,形成最佳的醫療夥伴關係。
最後,薛曉晶提醒,糖尿病並非無法掌控的宿命,只要用對方法、積極面對,就能重拾健康與自信。正確的間歇性斷食,搭配專業監測與飲食調整,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利器。安全與個人化是成功的核心,讓疾病成為生活中一種「可駕馭」的狀態。
。
。
標題:55歲男戰勝20年糖尿病減重23公斤 營養師揭2關鍵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