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

總統國慶演說 學者分析賴清德戰略定向:以信心為盾、以民主為矛

今年的國慶典禮,總統賴清德以「變局中,奮起的新台灣」為題,發表第二次的演說,語氣穩健結構分明,完整敘述內政信心到外交戰略,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表示,相較去年以「團結台灣」為主軸的講稿,轉變成戰略性敘事,呈現民選領導人在國際變局中的戰略再定義,演說主體脈絡從經濟出發,以民主信心為基礎,逐步推進到國防與外交層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演說前半段集中於經濟成果:亞洲四小龍之首、股市創高、外匯存底突破六千億美元。這並非單純的政績列舉,而是國家信心的敘事鋪陳。在全球政經不確定中,賴清德以具體經貿成績構築台灣的「穩定形象」,意在對外傳遞「台灣是可靠夥伴」,對內凝聚「有韌性的國家社會」。

過去台灣在美中角力之間,往往只能被動調整航向;而這份講稿展現出賴清德的「掌舵者態度」不再隨波逐流,而是主動設定航線,讓台灣從被動觀察的對象,轉為能引領區域方向的導航者。那句關鍵話「一個確定的台灣,將是不確定的世界,一股重要而且可靠的穩定力量」,不只是經濟口號,更是地緣政治宣言。它重新詮釋了台灣的存在意義不是國際紛爭的受害者,而是秩序穩定的貢獻者。

去年賴總統的首次國慶演說,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成為兩岸論述焦點。今年,這個法理性表述並未重現,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戰略意涵的「民主台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這種語言的升級,展現出賴清德的外交自信與成熟,也體現一種「戰略耐心與信心」不再以衝突表達存在,而是以制度角色塑造空間。

這個語言轉換極為關鍵。它象徵台灣從「自我界定」走向「國際連結」,從對中辯護轉為對區域秩序發聲。當賴清德呼籲中國「體現大國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等於在國慶講台上,正面挑戰中國長年壟斷的國際敘事權。這不是對抗,而是以理性語言重申國際現狀:台灣已是印太區域不可忽視的制度性存在,也是民主陣營抵禦威權擴張的重要節點——這不只是外交表態,更是對中國敘事霸權的理性回應。

整篇演說的核心不是「戰」,而是「透過實力維護和平」。這句話不只是防禦的理由,更是外交的訴求。賴清德在講稿末段以「鏟子超人」的故事收尾,將「防衛韌性」轉化為全民精神象徵。這種結構設計,將國家戰略與社會心理連結起來,讓「和平的力量」從抽象理念落實為日常行動。

總體來看,今年賴清德的國慶演說已不只是國內政治宣示,而是一份兼具戰略與情感的國家定位文件。他不再以「兩岸關係」為軸,而是以「印太戰略」為框;不再只是「台灣自保」的語言,而是推進一種「民主共榮、區域共安」的戰略語言。
 

  • 奮起的新台灣
  • 賴清德
  • 洪浦釗
  • 國防與外交
  • 掌舵者態度


標題:總統國慶演說 學者分析賴清德戰略定向:以信心為盾、以民主為矛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