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滋陰潤肺、補氣養顏;圖為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秋意漸濃、寒露至,天地之間開始凝霜氣、夜涼如水。這是24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也是「秋天中的秋天」。扶原中醫診所醫師郭大維在發文指出,寒露象徵從涼爽邁入寒冷,是人體陰陽轉換的重要節點,若不順應節氣調整作息與飲食,容易出現秋燥、過敏、情緒低落等問題。可試試百棗蓮子白果粥、寒露銀耳粥等暖身食譜,甘甜暖胃、滋陰潤肺。
寒露養生5大要點
郭大維提醒,「寒露如玉,夜涼如水」,此時人體應順時養生、溫潤身心,以下5大重點要牢記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每天多睡1小時,順應「秋乏」更養生
寒露節氣夜長晝短,身體代謝減慢,建議比平日多睡一小時。中醫認為「早睡早起,順應陽收陰藏」能養氣護身。郭大維笑說:「孩子早上賴牀,其實是最懂養生的一群人!」
二、寒露不露腳,泡腳30分鐘暖全身
氣溫驟降,腳部保暖尤為重要。研究顯示,腳與上呼吸道黏膜有神經連結,一旦受涼,免疫力下降、易誘發過敏與感冒。建議睡前用熱水泡腳30分鐘,可加入幾滴精油促進循環、提升免疫力。
三、晨運避霧氣,改練「柔和系運動」
晨霧重、氣溫低,建議暫避清晨霧氣。運動可選擇太極、八段錦、瑜伽、散步、皮拉提斯等溫和類型,既能活動筋骨,又能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秋燥疲乏。
四、按摩2大穴位:中府穴、魚際穴
出門前搓熱雙手,按壓【中府穴】與【魚際穴】,可調理脾肺氣、提升陽氣、防感冒。郭醫師說,這兩個穴位能幫助「潤肺養脾、清熱瀉火」,經常按摩能減少秋冬過敏與感冒發作。
五、謹防「悲秋」情緒!冥想、聽音樂助放鬆
深秋晝短夜長,日照減少容易引發情緒低落。郭大維提醒:「秋季常見‘悲秋’情緒,應多戶外散步、冥想、閱讀、聽音樂,調整情志、安神養心。」保持樂觀心態,能讓秋天更溫暖。
山藥補腎益精、健脾潤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寒露進補關鍵:潤肺養脾、養陰防燥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寒露時節應以潤肺、養陰、養胃為主。推薦食材有:
●銀耳:滋陰潤肺、補氣養顏,有「延年益壽品」之稱。適合便祕、高血壓、肺燥咳嗽族群。延伸料理如冰糖銀耳蓮子湯;感冒畏寒、痰多清稀或糖尿病患者須慎食。
●山藥:補腎益精、健脾潤肺,可改善久咳、氣喘與血液循環。延伸料理如山藥排骨湯;有腹脹或月經量多者不宜多喫。
寒露節氣暖身食譜推薦
百棗蓮子白果粥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和胃。
●材料:百合30g、紅棗18枚、蓮子20g、白果15粒、粳米100g、冰糖適量。
寒露銀耳粥
●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咳,緩解喉嚨乾癢、聲音沙啞。
●材料:銀耳30g、雪梨1個、川貝粉10g、冰糖適量。
郭大維提醒,寒露節氣是「防寒養陰」的最佳時機,只要掌握「早睡早起、溫補養身、潤肺防燥」3原則,就能平穩過秋、健康迎冬。
。
。
標題:寒露養生有5祕訣! 2食譜「甘甜暖胃」好過秋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