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裂、發癢到變厚出血,腳跟不同的「掉皮」狀況,背後都有隱藏的健康危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否發現,腳後跟經常乾裂、脫屑,擦再多乳液也沒用?其實,這不只是皮膚乾燥那麼簡單。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腳後跟的狀況,就像身體發出的警訊,透露出皮膚保濕、代謝、甚至血液循環問題。從乾裂、發癢到變厚出血,不同的「掉皮」狀況背後都有健康危機。
黃軒在臉書專頁「」發文分享,民眾的腳後跟老是脫屑,潛藏著身體祕密。他歸納以下4種必須重視的狀況與解決之道: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乾裂型
腳後跟常被忽略,洗澡熱水一沖、少保濕,角質越來越厚,水分留不住就會乾裂。黃軒建議,洗澡後塗含尿素10%-20%的乳膏,一週輕磨角質一次,睡前擦凡士林加棉襪,隔天腳底會更柔軟,這類「乾裂型脫屑」最常見,也最容易改善。
●癢屑型
若除了脫皮還會癢、紅、滲液,多半是香港腳(足癬)。真菌最愛潮濕不透氣環境。黃軒建議,使用抗黴菌藥膏(如terbinafine、clotrimazole),保持腳部乾爽、每日換襪,公共浴室和泳池務必穿拖鞋。要注意的是,香港腳不會自癒,拖太久可能延伸到趾甲,變成「灰指甲」,治療就更費時。
●厚裂型
腳後跟又硬又厚、甚至裂開出血,要警覺糖尿病足或循環不良。若有腳麻、冰冷、傷口不癒、皮膚變黑,應盡快檢查血糖與血管,避免裂口惡化成潰瘍。
●營養也在說話
若缺乏維生素A、E、Omega-3脂肪酸,皮膚會變得乾燥脆弱。想讓腳後跟光滑,從飲食就能開始。可多喫酪梨、橄欖油、鮭魚、核桃、亞麻籽、南瓜、胡蘿蔔,幫助修復皮膚。
黃軒總結,乾裂代表缺水,癢屑暗示真菌感染,厚裂可能是循環或代謝異常。腳雖在身體最下方,卻最能透露健康狀況。不妨擦乳液、換襪子,或是偶爾泡個溫水腳,修復皮膚一整天的壓力。
。
。
標題:腳後跟老是脫屑? 醫曝「掉皮」隱藏健康危機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