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藍軍支持者焦躁不安,不只是擔心誰當主席,更擔心整個黨已經失去了方向。尤其是幾位藍營重量級的民選首長—盧秀燕與蔣萬安,在黨主席選戰中選擇「全身而退」,一句「尊重黨內民主」成了萬用回應。這種表面圓融、實際逃避的態度,正是國民黨藍色憂慮的核心所在。
盧秀燕是藍營目前最具實力的地方首長。她在中台灣擁有穩固民意,是許多支持者心中「下一個能扛的人」。但在黨主席改選這個關鍵時刻,她選擇「人人好」,每一位候選人都見,也每一位都加油。表面上是中立,實際上是避險。
她或許認為「不介入黨務」可以保全自己、不被捲入派系之爭,但一位被視為藍營重要領導者的人,在黨最需要明確方向的時候選擇沉默,這樣的「不沾鍋」,其實是最危險的選擇。
因為當領頭的人都不願領頭,黨要如何前進?
至於蔣萬安的表現,則更像一場政治教科書上的示範:如何在黨內選舉中,把「禮貌」用到讓人失望。
他先與郝龍斌會面,外界一開始還期待,蔣萬安終於要展現魄力與態度!但沒多久,又見到他與鄭麗文、羅智強見面,口徑一致:「都很尊重」。這樣的操作,看似圓融,其實模糊。更關鍵的是,蔣萬安的遊移與猶豫,讓人看到國民黨年輕世代的一種困境:怕被貼標籤、怕樹敵、怕承擔、怕得罪人。
當一個領導者想當「零風險」的政治人物,最終他會變成「零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國民黨的問題,不在於人才不足,而在於沒人願意承擔。黨內太多人物習慣等風向、看民調、聽幕僚建議,卻忘了政治的核心是立場與價值。久而久之,藍營變成一個「誰都不想出頭」的團體—人人都有意見,但沒人願意說清楚。
這樣的文化,正是藍營基層焦慮的根源。當一個政黨最重要的兩位直轄市長選擇沉默時,基層要如何相信黨還有方向?
更深層的憂慮是:藍色的焦躁,最後可能選出一個紅色的人。當內部價值模糊、領導者閃避表態,黨內民主機制反而容易被操弄,而讓喧囂獲得勝利。最終的結果,可能讓藍營支持者更加失望。
更讓人搥胸的是,就在藍營大咖扭捏作態時,綠營早已向前邁步。
民進黨不僅已經決定台中、宜蘭的人選,還公布了台南市、高雄市、嘉義縣的黨內初選時程。綠營在推進布局、提早部署地方選戰,藍營卻還在內部猶豫不決、計算得失。這一來一往的對比,正是藍營最大的危機:當別人在準備選舉,國民黨還在準備「不表態」。
藍營的這場黨主席選舉,越打越小圈圈、越選越沒有能量。表面上是黨內民主的展現,實際上卻像是一場沒有觀眾的內戰。許多藍營支持者私下說:「選誰都一樣。」這句話聽起來無奈,卻是國民黨最大的警訊。當支持者對黨的領導人選失去熱情,也就代表這個政黨的靈魂正在慢慢乾涸。
盧秀燕、蔣萬安或許以為不表態可以「兩邊不得罪」,但政治從來沒有真正的安全區。當黨的最終結果若不是多數藍營支持者期待的樣子,失分最多的將不是誰當選,而是那些「選擇沉默」的人。因為領導者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表態。
這種表態,會被基層視為:你並不在乎黨的未來。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大概是此刻最輕鬆的人。藍營陷入焦慮與內耗,他只需要安靜旁觀,就能看著國民黨自己消磨能量。當國民黨還在猶豫「要不要合體」、「該不該支持」,民進黨早已在穩固基層、經營地方、準備下一場戰役。政治沒有空白期,誰不作為,誰就被淘汰。
國民黨若真的想重新崛起,不能再讓「中立」成為藉口,「尊重」成為逃避,該「表態」就「表態」。政治需要立場,也需要勇氣。盧秀燕與蔣萬安若繼續躲在安全區,只會讓人懷疑:面對更大的國家問題,他們是否又選擇沉默?
藍營的焦慮不是來自對手,而是對自己人的失望。
當藍色憂慮持續擴散,最終若真的選出「紅色的人」,那將不只是國民黨的悲劇,更是整個藍營價值崩壞的警訊,對國家更不是好事。
畢竟,當整個藍營都在焦慮時,真正得分的,只有一個人—賴清德。
●作者:賈程年/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 名家論壇
- 賈程年
- 國民黨
- 國民黨主席選舉
標題:名家論壇》賈程年/國民黨的藍色憂慮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