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素食缺乏蛋白質? 「互補1喫法」營養更加分

營養師李婉萍推薦素食者採用「蛋白質互補法」,讓不完全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如燕麥粥加杏仁果互補,便可組成類似肉的完整蛋白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人喫素是為了健康考量,但是否真能喫得均衡又營養?營養師李婉萍以自身喫素食便當的經驗,分享素食常出現加工食品、澱粉過多、料理過於油膩、蛋白質攝取嚴重不足等問題,並推薦素食者採用「蛋白質互補法」,讓兩種或更多種「不完全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互補缺乏的必需胺基酸,進而組合成類似於肉類或蛋的「完整蛋白質」,喫出蛋白質更好的質量,也讓素食營養更加分。

素食便當4缺點大解析

素食真的有比較健康嗎?李婉萍於發文表示,據自身觀察,素食便當或餐點常出現以下4大問題,進而影響肌肉、免疫力等生理機能,以致距離真正的健康目的越來越遠: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多加工品:如素肉、素火腿等,裡面所含油脂、鹽份和食品添加物,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澱粉太多: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取過量。雖然好處是多數採用紫米、南瓜、地瓜等高纖澱粉,但飯多菜少的組合容易消化不良。

太油膩:很多素食料理為追求口感或風味,往往烹調得過於油膩。

蛋白質嚴重不足:以素食便當為例,看起來青菜滿滿很健康,但可能缺乏豆乾、豆腐、或其他豆製品,此為素食最大問題。

對此,李婉萍也建議全素食者可多選擇本身就是「完全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例如:黃豆、黑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毛豆。此外,另一種植物巧妙互補搭配方式就是「蛋白質互補法」,指的是同時食用兩種或更多種「不完全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讓它們彼此互補所缺乏的必需胺基酸,進而組合成類似於肉類或蛋的「完整蛋白質」。

蛋白質互補法怎麼喫

李婉萍進一步解釋,素食中的不完全蛋白質主要有三大類:穀類(如米、麥)、乾豆類(如紅豆、綠豆、碗豆)和堅果類。其中穀類缺乏離胺酸,乾豆類缺乏甲硫胺酸,飲食只要如下舉例內容組合搭配,就能補足彼此的不足。此外,也能將這些不完全蛋白質搭配黃豆製品混和喫,讓蛋白質喫出更好的質量。

1.穀類+乾豆類:如鷹嘴豆飯、白米飯+皇帝豆炒紅蘿蔔。

2.穀類+堅果類:如:燕麥粥加杏仁果。

3.喝豆漿時撒點芝麻粉

4.毛豆/黃豆加入糙米飯中

李婉萍提醒,高鐵的素食便當非常適合平常葷食、少喫蔬菜的人,對外食是非常好的選擇。因為可以增加多元化的纖維攝取量,但對於長期喫素的人,反而會建議要每餐營養均衡,並建議要再多一份無糖豆漿,增加蛋白質的攝取。




標題:素食缺乏蛋白質? 「互補1喫法」營養更加分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