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專家韋恩表示,蛋糕等含奶油的食物富含動物性脂肪,易導致臭味和體臭;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日本人不僅在意體味、口臭,甚至連排便氣味都很在意,為此喝青汁,希望除去便臭。對此,食農專家韋恩表示,便臭其實與飲食、腸道健康密切相關,除生活習慣、壓力可能影響外,喜好喫油膩食物、動物性蛋白質、甜食、辛辣食物、酒精與冷飲、氣味濃烈食物等,容易導致食物難消化、惡化腸道環境或引發腹瀉等,也易造成體味、口臭、便臭加劇。
韋恩於臉書專頁「」發文指出,糞便的氣味主要來自消化過程中產生的硫化氫、甲基醇,及其他揮發性硫化合物、氨、吲哚等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是由腸道細菌活動及消化酵素的作用所產生。當腸道環境失衡時,有害菌增多、好菌減少,這些臭味成分就會更明顯,導致糞便氣味重。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韋恩說明,更嚴重的是,腸道生成的惡臭成分還會進入血液,透過皮膚散發體臭,或從口腔呼出,變成口臭;韋恩並說明以下4種飲食習慣可能導致糞便更臭:
●油膩食物:油炸物、牛排、漢堡等高脂肪食物難消化,可能在腸道停留過久,引發腐敗,甚至出現淡白色、漂浮的脂肪便。
●動物性蛋白質:過多肉類和蛋的動物性蛋白質,也易滋養有害菌,惡化腸道環境。
●甜食:蛋糕、冰淇淋等含奶油的食物富含動物性脂肪,易導致臭味和體臭。
●辛辣食物:過量辣椒可能刺激腸胃,引發腹瀉,加重臭味。
●酒精與冷飲:過量酒精影響腸道吸收,冷飲也可能導致腹瀉,讓水分吸收不足,臭味更濃。
●氣味濃烈食物:大蒜、蔥等辛香料會讓糞便氣味暫時變重,但影響不大。
此外,韋恩也提及,生活習慣也可能是導致便臭原因,如便祕讓食物在腸道停留過久,腐敗加劇;腹瀉則因水分吸收不良,讓有害菌增生,形成惡性循環。另,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減弱腸胃功能,延長消化時間,也會增加臭味成分。
韋恩提醒,保持腸道健康,不僅能改善便便氣味,還能讓全身更清爽。但若排便長期臭味異常、顏色怪,或反覆便祕、腹瀉,可能是腸道、肝臟或胰臟問題,甚至有大腸癌風險,建議應及早尋求醫師進一步診治。
。
。
標題:口臭、便臭、體味重好惱人 專家:飲食別踩6地雷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