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交的現實:在狹縫中尋求能見度
台灣的外交現實,使我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尋求「突破」。這個字眼,在其他國家或許顯得誇張,然而在台灣,它幾乎是外交工作的日常語彙。原因並不難理解:在國際體系裡,我們既具備主權實體與民主制度,卻長期被排除在正式的國際組織與外交承認之外。
這種結構性孤立,使得任何形式的國際可見度(不論是議會演說、部長級互訪、或民間論壇等)都被賦予象徵性的意義。在這樣的處境下,台灣外交人員所謂的「突破」,往往不是打開一扇大門,而是設法在門縫中發聲。這種努力或許不顯眼,卻需要極高的技巧與耐心。對我們的外交人員而言,每一次能在國際場合發表意見、每一張與外國官員的合照,背後都代表數月甚至數年的鋪陳與協調。從這個角度看,「突破」的價值並非虛張聲勢,而是一種現實政治下的必然操作。
政治的撕裂:外交成績成為內政攻防
然而,國內輿論往往無法就此達成共識。長久以來政黨之間的對立,使外交成績成為內政攻防的延伸。支持者認為這是國家能見度的提升,批評者則視之為政治作秀或自我安慰。於是,每一次外交作為都陷入「是否算突破」的爭辯之中。
這種現象反映的,不只是意見分歧,更是一種「敵我不分」的政治氛圍:在對外需要團結的議題上,仍舊以黨派立場為界線。這也說明了台灣政治的內耗:我們對外爭取被看見,對內卻彼此否定。當外交成為政治鬥爭的延伸,其實損傷的不只是政府,而是整體國家的信任。
理性的共識:回歸國家利益的核心
毫無疑問的,外交成敗應該以整體國家利益為衡量,而非政黨得失。
台灣的國際空間確實狹窄,任何能增加能見度的行動,都值得被理性地評估與肯定;同時,我們也應誠實檢視這些活動的實質效益,而非因立場而過度誇大或貶抑。成熟的民主社會,能夠在競爭中仍保有共識,在辯論中仍維持尊重。這並不意味不能批評,而是要區分「理性檢討」與「否定存在」。如果每一次對外努力的成果都因內部互鬥而消融,台灣的外交就會永遠困在象徵與懷疑的循環裡。
結語:從蕭美琴到蔡英文,外交突破的延續
或許,真正的外交突破,不只是走進哪一棟國際機構的大樓,而是當台灣社會學會在面對外部挑戰時,先不彼此拆台。唯有如此,對外的突破才可能轉化為內部的自信與穩定。
正如蔡英文前總統接續赴德國出席「柏林自由會議」,與各國政要、思想家一同討論全球民主的未來。從蕭美琴在歐洲議會大樓的演說,到蔡英文站上柏林的國際論壇,這些看似象徵性的外交行動,其實構成了同一條軸線:在被壓縮的國際空間裡,台灣仍選擇以民主與自由為語言,讓世界一次又一次聽見台灣的聲音。
真正的突破,也許不在於誰踏進哪一個場合、握了誰的手,而在於這個社會能否在每一次被看見的時刻,以理性與尊重回應彼此,讓外交成就成為共同的榮耀,而非內耗的導火線。
●作者: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曾任職外交部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 台灣
- 外交突破
- 蕭美琴
- 蔡英文
- 名家論壇
- 陳佩修
標題:名家論壇》陳佩修/台灣的外交「突破」與國內的政治辯證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