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 中醫助一臂之力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針灸可施作於局部或遠端穴位。(照片提供/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陳襄芸)

文/陳襄芸

許多長者就醫時,除了訴說生病的主要症狀,也多少會提到痠痛問題,表示有關節僵硬、疼痛,不敢運動,甚至害怕出門,這些情況大部分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的。其實關節疼痛不僅導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也有增加失智,以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值得正視。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球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主要是因關節軟骨過度使用磨損,導致關節接觸面摩擦發炎,進而引起疼痛、僵硬與活動受限。膝關節、手部遠端關節及髖關節是最容易受影響的部位。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齡增長(尤其超過50歲更為明顯)、女性(原因不明,但略多於男性)、基因遺傳、膝蓋創傷史或特定解剖因素(如關節形狀、排列)。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肥胖、特定職業、營養狀態不佳(膽固醇升高、維生素D缺乏)和股四頭肌較弱等因素也可能加劇風險。

中醫學上,退化性關節炎歸屬於「痹症」範疇,其病機多與年老體弱、骨脈痹阻、氣血瘀滯、筋骨失養及風寒濕邪侵襲有關。

◎中醫提供多元的治療選項

●局部治療:貼布(萬應膏、如意金黃散)和中藥足浴包。

●傷科手法:透過手法處置改善全身及局部的結構與緊繃。

●針灸:可施作於局部(如膝五針、膝三針:陽陵泉、陰陵泉、內膝眼、犢鼻與鶴頂穴)或遠端穴位。2025年最新的統合性分析指出,針灸配合艾灸能顯著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指數、僵硬程度,並改善功能,且長期(超過7個月)效果更為明顯。研究亦揭示,針灸的治療機轉包括調控發炎反應、減少軟骨耗損,以及透過影響神經傳導來減輕疼痛。

●中藥治療:依照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進行,例如:65歲以上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使用龜鹿二仙膠是有健保給付的。

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身體不適,適當的現代醫學治療和中醫的針灸與中藥輔助,都能有改善成效,而調整生活習慣、保持規律運動也相對重要。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貼布可做局部治療。(照片提供/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陳襄芸)




標題:退化性關節炎 中醫助一臂之力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