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初夏濕熱別貪涼 中醫4步防腸胃型感冒

▲冰鎮綠豆湯屬寒性食物不宜過量食用,以免損傷脾胃正氣;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李德昱)

文/李德昱

時序進入初夏,氣候劇變、日照漸長,氣溫快速升高,加上梅雨季濕氣漸盛,是腸胃型感冒的好發時節,提醒民眾養身保健。

夏季以「暑濕」為主,特別在台灣氣候更為潮濕悶熱,若不注重調養,極易耗氣傷津,出現心煩、口破、腸胃不適的症狀,更可能讓暑濕之邪乘虛而入,引起頭疼、胸悶胃堵等不舒服感受。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飲食宜轉為清淡平和

冬季天寒之時,民間習慣進補禦寒,但到了初夏,陽氣升發、濕熱漸重,若仍延續重補習慣,反而容易「上火」,煩熱、口破、便祕等問題接踵而至。此時飲食宜轉為清淡平和,避免油膩辛辣、煎炸補品,以防助熱生濕。

建議飲品如薄荷茶、薏仁茶等,有助於清解暑熱、緩解煩悶,但是仍需留意個人體質,不可依賴偏方。同時也不宜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鎮綠豆湯等過於寒性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正氣。

◎面對夏季與長夏濕熱盛行,傳統醫學重視「避其毒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具體可以從以下4方面做起:

●穩定的環境溫度:對於以室內生活為主的現代人類來說,除了避免於戶外溽暑的環境下曝曬,更重要的是減少穿梭於冷氣房與炎熱戶外的環境變化之間。

●勤洗手、戴口罩:夏季是腸胃炎的高峰期,隨時注意個人衛生,減少「病從口入」的機會。

●適度運動:選擇較涼爽的清晨或傍晚進行戶外活動,例如慢步、太極拳、五禽戲。

●充足睡眠:夏天晝長夜短,作息必須調整,避免過度熬夜,耗傷心神。

▲圖1:足三裏穴位於小腿外側。(照片提供/李德昱)

日常保健按摩2穴位

◎中醫建議適度進行日常保健穴位按摩以助養生,常用保健穴位如下:

●足三裏(圖1):位於小腿外側。

●陰陵泉(圖2):位於小腿內側。

▲圖2: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
(照片提供/李德昱)

進入夏季,雖陽氣升騰,萬物繁茂,卻也是暑濕盛行的時節,此時更應當注意氣候與飲食,貪涼全天冷氣、涼食冰飲都要節制。傳統醫學強調「未病先防」,提醒民眾順應天時,調養身心,方能平安度夏。若身體出現明顯不適,也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建議與協助。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標題:初夏濕熱別貪涼 中醫4步防腸胃型感冒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0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