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李宗翰表示,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是藉由患者自體細胞的再生來修補受損關節。(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調查,台灣民眾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為15%,有350萬國人受關節炎所苦,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的年齡層,但隨著近年來生活型態影響,造成50歲以下受關節疼痛所苦的患者逐年增加。
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李宗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主為膝關節軟骨磨損、關節周邊骨頭與組織產生病變,造成走路或活動時出現喀喀聲、痠痛、腫脹或關節僵硬無法打直等症狀,是常見的老年疾病,隨著年齡增長而造成膝蓋磨損越嚴重;但近年來發生在青壯年族群的人數也日趨增多,主要是因為運動過度或傷害、體重過重、長期負重工作等,都導致關節退化症狀提早出現。
請繼續往下閱讀...
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李宗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近年來發生在青壯年族群的人數,日趨增多。(記者歐素美攝)
李宗翰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指藥物、注射、復健等治療,以及輔具設備的使用;若保守治療方式效果不彰,即建議進行手術治療,如關節鏡手術或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其中,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嚴重持續疼痛或老年人而言,是一種最快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對於年輕患者來說卻有所顧慮,因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需切除已退化的硬骨或軟骨,對於細胞組織的破壞性高,且傷口與術後疼痛也大,而人工關節也有其使用年限,所以「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應運而生。
「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傷口小,使用關節鏡採集患者少量健康軟骨,移植到有缺損的關節部位,整個過程約1小時左右即可完成,藉由患者自體細胞的再生來修補受損關節,不僅降低排斥作用發生,也避免傷害患部周遭組織細胞,保留原有膝蓋的結構與功能,術後約1個月就能明顯感受到膝功能的該善。
李宗翰表示,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許多手術方式因應患者需求而出現,因此擁有更多手術選擇,若患者因害怕開刀或低估膝蓋退化疼痛的嚴重性,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關節退化情況加劇,造成手術選擇限縮或預後不佳。呼籲民眾若膝蓋疼痛持續1周以上,還伴隨緊繃或腫脹情形,就應該儘速找專科醫師進行診斷檢查與治療。
。
。
標題:重拾「 膝」望新選擇! 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