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被拍到疑似腿部水腫,隨後健康檢查發現他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資料照;美聯社)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白宮宣布,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因雙腿腫脹接受調查,診斷結果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外媒報導,現年79歲的川普,接受健康檢查後,發現雙側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同時川普在13日觀賞FIFA世界盃足球決賽期間,被發現腳部腫脹,且手背好像有化妝遮掩。
白宮說明,川普小腿輕微腫脹,在醫療部門進行全面檢查,發現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這是良性的疾病,常見於70歲以上族群。診斷紀錄提到,「沒有深部靜脈血栓,以及動脈疾病。」其他檢測結果在正常範圍內。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川普13日參加FIFA世界盃足球決賽期間,被發現疑似腿部腫脹。(路透)
西園醫院急重症主任、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蔡子禾在說明,靜脈是負責將血液從全身運回心臟的血管,為了讓血流順暢,靜脈具有瓣膜,如同水閘的閘門,防止血液逆流至腿部。然而當血液循環不良或瓣膜受損,血液無法有效回流,就容易在下肢造成慢性靜脈疾病。常見的疾病包括「靜脈曲張」及「深部靜脈栓塞」兩大類。
靜脈曲張常見65歲以上者 每年穩定增加
蔡子禾表示,當靜脈扭曲及腫大,形成異常擴張的現象,就是「靜脈曲張」,大部份出現在腿部(出現在肛門四周時稱為「痔瘡」)。靜脈曲張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成人的盛行率,女性約33%,男性約20%;65歲以上成人的盛行率,女性約71%,男性約53%。隨著人口老化,患者每年以6.7~9.3%快速地成長。
蔡子禾表示,人體下面的靜脈負擔愈重,所以靜脈曲張在小腿最常見;同時,皮膚表面的微血管較深層血管更少肌肉的支撐,因此更容易出現在皮膚表面。產生的原因包括:靜脈血管老化失去彈性、肌肉老化無力將靜脈血液推回心臟,或是肝衰竭、腎衰竭、右心衰竭導致靜脈內充血鼓脹;以上原因都會使靜脈內壓增加,進而導致靜脈瓣膜閉鎖不完全,同時靜脈管壁擴張成囊狀,導致血液發生回流障礙。
靜脈曲張風險因子多 「長時間站立」入列
蔡子禾表示,靜脈曲張發生的原因和遺傳、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有關,常見的風險因子有:懷孕、過胖、便祕、慢性咳嗽、久站久坐等。隨著年紀漸長,靜脈血管會變弱、失去彈性,也容易產生靜脈曲張。造成的原因雖多,但要有環境促使它表現出來,「長久站立工作」的人最容易發生。
蔡子禾表示,靜脈曲張發生之初,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從小腿皮膚癢、腿部腫脹、痠痛、疲勞、腿部沈重感,接著,站立時在小腿後方及腿部內側出現藍色、腫大的靜脈,並愈來愈明顯。女性在月經來前及經期中會變得更嚴重;尤其是站了一整天下來,小腿痠痛、腳踝腫脹,整隻腿都痛,稍站一會兒腳就痛,甚至覺得鞋子很緊,把腳擡高才比較舒服。
當靜脈曲張越嚴重,疼痛就越明顯,碰到靜脈會痛,甚至發生腳部血液淤積,腳踝變紫色;更嚴重者會發生色素沈澱,附近的皮膚也會有濕疹樣皮膚炎出現,並可能產生鬱積性潰瘍。有時靜脈破裂會出血,有時會沿著靜脈壁產生血塊發炎,即血栓性靜脈炎,表皮會沿著靜脈呈現紅腫、疼痛的症狀,甚至可摸出非常疼痛的結節。若血栓跑到肺臟,就可能發生致死的肺栓塞。
蔡子禾表示,早期的靜脈曲張可用彈性襪合併口服藥及外用藥膏治療。彈性襪必須在醫師指示下穿戴,民眾若自行購買,壓力值不對反而可能有害健康。「口服類黃酮」是一種血管保護劑,臨牀上用來改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痔瘡、淋巴水腫和靜脈曲張。類黃酮能保護靜脈血管及靜脈瓣膜、增加血管張力、降低血管及瓣膜的發炎反應,並降低微血管通透性而促進血液回流。「外用七葉素藥膏」可促進靜脈收縮、增強靜脈的彈性及促進下肢靜脈循環的功能。若靜脈曲張合併傷口癒合不全及潰瘍時,不建議侵入性手術治療,以避免手術併發症。
蔡子禾表示,當靜脈曲張形成皮膚微血管擴張及蜘蛛型斑紋,若使用上述治療的效果不佳,可以進行「皮膚表面雷射治療」。治療過程中,以藥膏或冷敷來減少皮膚的灼熱感及疼痛,通常每次治療15至30分鐘,視情況可能需2或3次治療,副作用很小,患部多數會輕微發紅,數天後會消失。治療後,須用彈性襪合併口服藥及外用藥膏至少三個月。若靜脈曲張鼓脹成蚯蚓狀,就可能需要侵入性手術治療;然而合併深部靜脈栓塞的病患不可接受侵入性手術治療,否則會產生嚴重下肢水腫。
。
。
標題:川普「慢性靜脈功能不全」70歲以上常見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