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肚臍是菌種溫牀 中西醫都勸別再亂挖

盛夏露出美美的小肚肚,最怕肚臍臭臭的,站前新生堂中醫師洪慈瑩指出,別過度的摳抓易發炎;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盛夏短版上衣,妙齡女子、少女露出小肚肚,總是引人側目,但不少女生對於自己的肚臍有擾人的臭味,就笑不出來了。根據美國科學期刊《》上,60位受試者的肚臍中鑑定出2368種菌種,而且9成以上都是「限量款」。站前新生堂中醫師洪慈瑩指出,過度摳抓恐導致腹膜發炎,引發嚴重併發症,如腹膜炎。

西醫則是建議,大家別亂挖,因為過度清潔可能會紅腫、流膿、發炎,平時只要用清水沖洗即可。不過這也是外科手術時經常開洞的部位,若是術後更要好好保養、清潔。

請繼續往下閱讀...

洪慈瑩說,肚臍凹陷不易通風,是最容易積聚汗水、皮脂與老廢角質的部位之一,尤其在氣候潮濕、氣溫高、活動量大時,更容易形成濕氣與熱氣滯留的條件。若再加上穿著不透氣、清潔不當,異味就會悄悄產生。中醫認為,這種表現多與濕氣困阻、濕熱蘊結等體質相關,若不處理,還可能反覆發作、久而難癒。

由於肚臍位於腹部淺層肌肉筋膜延伸至腹膜,洪慈瑩表示,洗完澡後,發現肚臍仍有一股異味,甚至會出現白白的分泌物或濕黏感,這種情形不僅讓人尷尬,也可能代表身體正在釋放一些我們忽略的訊號。除了清潔不到位以外,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這其實與體質偏濕、汗多不爽、氣血不暢等因素有關。

改善肚臍異味,洪慈瑩說,其實可以透過天然且簡單的方式來調理,包括中藥內服、中醫外用與芳香療法。針對體質濕重、容易汗黏、氣味較重者,內服中藥是一個從根本改善濕氣代謝的做法。中醫師會依據個人體質,開立具有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或補氣固表作用的藥方,例如常見的薏苡仁、茯苓、黃芩、龍膽草、白朮與防風等藥材,都有助於改善體內濕濁堆積問題。

此外,外治法也可作為保養日常。洪慈瑩表示,利用藥材敷貼或塗抹泡油,能在局部達到吸濕、除臭與祛穢的效果。例如將藿香、蒼朮、白芷等藥材研磨成粉後敷貼於肚臍,或以這些藥材泡製植物油,再塗抹在肚臍與周圍皮膚進行按摩,都有助於疏通局部氣血、去除皮膚濕黏感。對於體質偏寒濕、肚臍易有濕氣滯留者,也可嘗試每週1至2次的艾灸方式,藉由溫熱效應驅散體表濕寒,使皮膚保持乾燥與清爽。




標題:肚臍是菌種溫牀 中西醫都勸別再亂挖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