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 醫揭常見誤解

運動醫學科醫師王凱平指出,「坐骨神經痛」不是明確的病名,其背後有許多可能的原因,而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之一;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以為坐骨神經痛就是椎間盤突出,在診間中經常向醫師說「我屁股痛到腳,是坐骨神經痛,還是椎間盤突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王凱平指出,「坐骨神經痛」不是明確的病名,它只是症狀的描述,如同「發燒」不只有感冒這個原因,坐骨神經痛背後也有許多可能的原因,而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之一。

坐骨神經痛又是什麼?王凱平在臉書專頁「」上表示,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神經,從腰部出發,一路延伸到腳底。所以只要這條神經受到壓迫、拉扯或發炎,就可能引發一種從屁股、大腿一路延伸到小腿甚至腳底的「放射性疼痛」,這就是坐骨神經痛。

請繼續往下閱讀...

坐骨神經痛可能的表現

●屁股到大腿、小腿一側出現痠、麻、刺、像電到的感覺

●咳嗽、彎腰、久坐、久站可能讓症狀更明顯

●有時不一定腰會痛,但腳卻痛得很厲害

椎間盤突出是什麼?王凱平表示,想像脊椎就像一疊夾心餅乾,脊椎骨是餅乾,椎間盤是中間那層餡。當壓力太大,或老化、姿勢不良,餅乾被擠壓,內餡就會被擠出來,壓到神經,這就是「椎間盤突出」。如果突出部位壓到坐骨神經的起點,即第5腰椎與第1薦椎的神經根,就會引發「坐骨神經痛」。重點是有椎間盤突出的人,不一定會有坐骨神經痛。有坐骨神經痛的人,也不一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

王凱平說明,除了最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其實還有其他幾種常見原因,每種成因的「族群、症狀特點與惡化時機」也不同:

●椎間盤突出

最常見的原因,尤其好發在年輕至中壯年族群。典型表現是單側屁股、大腿、小腿一路到腳的放射性疼痛。彎腰、搬重物、打噴嚏會加劇不適,常見發生在腰椎第4-5節或第5腰椎與薦椎第1節。

●椎管狹窄/骨刺壓迫神經

這類退化性病變多發生在年長者。症狀是「走一段路就腳麻、腳痠、腳痛」,但一坐下就舒服了(神經性跛行)。久站久走會痛,彎腰、坐下反而緩解。

●梨狀肌症候群/深臀症候群

好發於久坐族或長時間開車的人。臀部深層的梨狀肌壓迫到坐骨神經,造成以屁股為主的疼痛,可能會延伸到大腿或小腿,但通常不經過下背。久坐、翹腳、激烈運動後會加重。

●其他少見但需要警覺的原因

如腫瘤、感染或外傷等,也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這類原因常伴隨其他警訊,例如,夜間疼痛、發燒、體重減輕、大小便控制困難、癌症病史等,需盡快就醫。

初步如何分辨

民眾應該在初步如何分辨屬於哪一種?王凱平提供以下的見解供民眾參考:

1.痛的位置與擴散路徑

椎間盤:從下背延伸到腳底,一側放射痛
肌肉壓迫:以臀部為主,痛點不一定經過下背
退化壓迫:走路痛、坐著好

2.動作有沒有影響

椎間盤:彎腰、咳嗽、搬東西會更痛
椎管狹窄:久站走路痛,彎腰或坐下改善
梨狀肌壓迫:久坐痛,起身走動會緩解

3.有無麻、刺、電感或無力

若有明顯麻電,腳無力、變細,要高度懷疑神經壓迫

4.自我測試動作(可參考,但不等於診斷)

躺著單腳擡高,若在30–70度出現放射痛,可能與椎間盤有關。用手指壓屁股中央偏外側有痛感,可能與梨狀肌有關。




標題: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 醫揭常見誤解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