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早起30分鐘是啟動健康的黃金時光,除須留意安全慢起牀等步驟,8點前喫完早餐也有助穩糖、降低心血管風險;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早晨是一天最容易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啟動時段,好習慣可讓活力滿血,壞習慣也帶來健康風險。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身體經過一晚休息,循環系統、消化道、神經網路都在等待你的第一個指令。建議每天給自己30分鐘晨間黃金時光,除須留意安全慢起牀,也應適量喝杯溫開水、專注排便、8點前喫完早餐,將4個好習慣落實到日常,讓身體每天更新、保養與強化。
黃軒於臉書專頁「」發文指出,起牀後的30分鐘,就像按下健康程式的「開機鍵」,選對步驟,能讓血管年輕、腦袋清醒、腸胃順暢;選錯動作,則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提高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等慢病風險,並建議遵循以下4原則,為健康加分: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補水要科學
起牀第1杯水不是喝越快越好,最佳劑量為300ml溫開水,小口慢喝。因夜間沒喝水,血液變黏,早晨補水可稀釋血液、降低血栓風險。研究指出,攝入300-500 ml水,能在15-20分鐘內提升血壓、降低心率,有助預防體位性低血壓。
且據美國NHANES長期追蹤顯示,每日喝水不足1400ml者,中風風險顯著升高(Chang et al., Eur J Nutr, 2021)。此外,蜂蜜水、淡鹽水是陷阱,當第一杯?No!糖和鈉都會讓血糖、血壓加負擔。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因夜間沒喝水,血液變黏,起牀後,小口慢喝1杯300ml的溫開水,可稀釋血液、降低血栓風險;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專心在排便
排便黃金時段,放下手機幹擾才有效,因起牀後「起立反射」+腸道蠕動最活躍,是身體天生的「排便指令」。專注排便、控制在10鐘內完成,可減少痔瘡與肛門靜脈壓力。邊滑手機邊蹲廁所,不只延長時間,還會讓下半身血流停滯,加重腸道與血管負擔。
●早餐早點喫
早餐早點喫,護心護腦黃金時間為早上8點前喫完,延遲≠會影響。根據科學證據,2023年的西班牙前瞻研究發現,早餐在上午8點前進行、晚餐在晚上8點前喫完,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延後至9:00後喫早餐,風險顯著上升。另1項研究則指出,9點後喫早餐,第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59%。切記不喫早點不會讓你變瘦,反而讓血糖波動更大,還可能影響腦力。
●安全慢起牀
慢慢起牀才能救血管,因睡醒時交感神經尚未完全啟動,若猛然起身,易因血壓驟降而頭暈、跌倒,甚至引發腦中風。建議採用「333 安全起牀法」:醒來先躺30秒、坐起再30秒、坐在牀邊30秒;完成90秒漸進起身,再下牀行動,讓循環系統有時間反應,降低發生心腦血管危險事件風險。
黃軒強調,健康不必靠一次性的激烈改變,而是藏在日復一日的小習慣裡。清晨的一杯水、一場專注的排便、一份早起的早餐,以及一次慢慢的起身,看似平凡,卻是經科學驗證的「血管護身術」,也能真正做到小習慣×大健康。
。
。
標題:起牀後30分鐘黃金期 醫推4招守護血管健康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