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要防「秋燥」,中醫師王大元指出,這時是「補水滋陰」的關鍵時刻,可以多注重潤燥養肺的食材,像是水梨、銀耳等;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民眾經過夏天的暑熱侵擾,人體陽氣陰液多有損耗,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乾咳無痰,甚至便祕等「秋燥」症狀。中醫師王大元指出,夏秋之交是「補水滋陰」的關鍵時刻,可以從飲食、作息與情志調養等3方面著手,以達到養陰潤燥、健脾補氣的效果。
王大元於臉書專頁「」發文分享,民眾經過了夏天的暑熱侵擾,人體陽氣陰液多有損耗,這時如果不及時補水潤燥,很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乾咳無痰,甚至便祕,出現這些狀況都是「秋燥」症狀。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大元說,民眾可以從飲食、作息與情緒等方面,度過「秋燥」症狀,以下是他建議的做法:
●飲食
在飲食方面應注重潤燥養肺的食材,像是水梨、櫻桃、百合、銀耳、山藥、沙參、玉竹、麥門冬等,皆具有養陰潤肺、生津止咳的功效。
●作息與情緒調養
夏天貪涼又晚睡,到了秋天,要漸漸改成早睡早起。情志方面,因為秋季屬金、為肅殺之氣,容易感傷憂鬱,中醫稱為「秋悲」,因此,要特別提醒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外部保養
秋季乾燥皮膚容易缺水,護膚方面應注重保濕與鎖水。洗臉水不宜過熱,可使用溫水和保濕乳液,搭配加濕器或敷面膜等,幫肌膚留住水分,也可自製檸檬小黃瓜薄荷水,來點玫瑰飲、纖盈薄荷茶或潤韻茶,美顏又補水。
王大元總結,目前外面白天還是很熱,出門要記得多補充水分,夏秋之際是調養陰津、潤肺養氣的重要時點,趕快為即將到來的深秋與嚴冬打下基礎,做到未病先防的完美狀態。
。
。
標題:夏秋之交要防「秋燥」 中醫:「補水滋陰」最適合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