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異位性皮膚炎劇癢 中醫調體質降低復發

▲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應避免搔抓,可適度冰敷;圖為情境照。(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田騏嘉

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常伴隨劇癢、皮疹、乾燥及色素沉著。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台灣兒童盛行率可達5–10%,成人雖較少見,但病程往往持續多年。西醫治療主要使用外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口服抗組織胺與新型生物製劑,可迅速控制發炎與癢感,但停藥後容易復發,且部分患者對長期用藥的副作用有顧慮。

兒童盛行率5–10%

中醫將此病歸於「濕疹」、「風搔癢」等範疇,認為病機多與脾虛濕盛、風熱蘊膚、血虛生風有關。由於患者體質差異大,治療必須辨證論治,從全身調理著手,不僅控制皮疹,更著重降低復發頻率與修復皮膚屏障功能。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臨牀上常見2類患者:幼兒型多伴腸胃功能弱、易腹瀉、偏食或體重偏輕,屬脾虛夾濕,治療以健脾祛濕為主,常用白朮、茯苓、薏苡仁配合清熱解毒藥;成人反覆型多因長期熬夜、壓力過大或飲食偏辛辣油炸,引發內熱外燥,治療以清熱涼血、養陰潤燥為主,常用當歸、赤芍、生地、蟬蛻等藥材。

治療方式不僅限於內服中藥,外治法與生活調整同樣關鍵。例如中藥薰洗可減輕癢感,針灸曲池、血海等穴位有助調節免疫;飲食方面應減少海鮮、堅果、辛辣與高糖食物,避免助濕生熱誘發皮疹。

急性期可減少搔抓,並適度冰敷,以降低癢感;慢性期則可在患處輕推,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皮膚修復。

中西醫合治提升生活品質

異位性皮膚炎是與免疫系統的長期協商。急性控制固然重要,但若忽略體質調整與生活習慣修正,復發幾乎無可避免。中醫著重長期管理與個體化調理,與西醫的急性抑制相輔相成。透過跨領域整合治療,才能逐步減少發作的頻率與嚴重度,最終讓患者恢復穩定與健康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全真中醫診所醫師)




標題:異位性皮膚炎劇癢 中醫調體質降低復發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6265.html